酒对人体是好是坏,或许有不同的解读,但是否喝酒是个人可以自由决定的。“黑狗啤对您的有益”的媒体广告词早期曾经深入民心,大家耳熟能详细,尽管数十年前,这个广告已经被禁用。
吸烟对人体有害,这是毋庸置疑的,为了不鼓励吸烟,许多国家通过法律进行“设限”及“劝阻”,包括规定在冷气房、公共场所不准吸烟,同时强制香烟盒上必须注明“吸烟有害健康”的字眼,甚至印上恐怖的骷髅以表警示。但成年人个人要不要吸烟,从消费自由的角度看,纯属个人的问题,可以“规范”但没有理由“禁止”。
马来西亚尽管穆斯林人口超过60%,但毕竟还是世俗国家,买酒非常方便,包括到处林立24小时营业的便利商店都有公开售卖。这是一个开放的国度、多元的民族、自由的经济和民主的体制。个人买酒、喝酒的这点自由还不至于被禁止或阻扰。除非这个国家准备走回头路,仿照封闭的、保守的信奉伊斯兰的国家。
应酬文化一部分
大马的多元文化特色,一直为人称道。这是中华、印度、马来文化的交汇点,各族拥有不同的文化遗产,也使首都吉隆坡成为吸引游客的“卖点”。
宗教是包容的,是鼓励信徒向善向上的,彼此不应该是排斥或培养憎恨的,而是相互尊重、忍让与接受。信奉伊斯兰教的马来人不吃猪肉,并不妨碍华人、印度人吃猪肉;就如印度人或一些华人因为宗教因素不吃牛肉,但不妨碍马来人吃牛肉。这个界线彼此其实很清楚,也知道分际,不会刻意去抵触或冒犯。
华人好酒,有“酒逢知己千杯少”之说,喝酒不单是酒的口感,还有文化的内在因素。在餐桌上少了酒,不论是喜庆宴会,或朋友相聚,都喜欢借酒来助兴,在杯觥交错中带动氛围,促成人际沟通。
在中国70年代传唱多时旋律优美的“祝酒歌”曾在中国国宾宴会上演唱深受欢迎,至今不衰,其中就道:“美酒浇旺心头火,燃的斗志永不褪。今天畅饮胜利酒,明天上阵劲百倍”。
中国饭桌无酒不欢,酒已然成了应酬文化的一部分。90年代中国各大城市纷纷涌现许多聚集酒客与配合歌舞的酒吧街,特别是北京的三里屯,上海的新天地、广州的芳村等地已逐渐成为游客夜里畅饮的好去处,把酒言欢,乐在其中,也成为商业活动交际的媒介。就如日本人下班后还要到居酒屋喝酒交际,跟英国人到酒吧交际也都有商业活动性质。
分析指出,中国酒吧的兴起与步伐始终跟随时代的发展,其带动经济,同时与整个中国的社会、文化之变化都有著密不可分的关系。
因此,警方用恐袭等的安全理由来阻啤酒节是“十分牵强”,若可成立,大型活动是否从今开始需马上停摆,包括、东运会、F1赛事也早该停赛,以免恐袭。
商业社会及社交场合,穆斯林不喝酒,并不应妨碍非穆斯林对酒的“好感”与喝酒的“权利”。举办啤酒节的对象,说的很清楚:只限非穆斯林。这也是纯粹的商业活动,最终会变质成与宗教敏感的关系,完全是人为的炒作,是政治的操弄,是管制的失效。我们能允许政治继续扰乱原有的社会默契与共识吗?期待“喝酒”与“不喝酒”的民众都应该深思这个困惑与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