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家,越来越像个联合国。大城小镇,来自诸国各色的客工都有。几乎每个领域,现在皆可觉察外劳的足迹。潮州粥、麻坡蚝煎、加影沙爹,如今全交给他们代劳。
除此之外,南中国海两岸的大小园丘:油粽、树胶、可可,哪一行不是仰赖他们的劳力?建筑、矿场、工厂、油站,不论台前,还是幕后,处处可以看到他们辛勤的踪影。
不少时候,我们还看到了外劳的三合一:家里的女佣,餐馆的招待,商店的帮手。私邸的门窗,店里的地板,餐饮的洗刷,里里外外,上上下下,一律由他们处理。
“金正男”遇害之后,大家忽然觉悟,外劳的筷子,似乎也伸到杀手的碗了。事情既然到了这个地步,制度化外劳的衣食住行,自然不能掉以轻心,而需秩序井然的外劳村规划之。
理解这些,自可明白为何前已提交威省市政局一站式图测委员会(OSC)等待规划准证的槟城柔府外劳村,虽经当地成千上万的民众挺身一再反对,申请程序其实从来不曾中断。
2016年7月武吉丁雅区州议员王敬文接受《东方日报》电访透露,当时申请书只是“暂时搁置”。磨蹭拖沓,风声过了大半年,据悉发展商如今已经走完最后一里路,得到那个“准”字!
说实在话,仅仅一个外劳村是不够的。全面的城市规划之道,要同时为外劳提供完善的教育,医药和娱乐。要是民主(没有)行动党主导的州政府认同这点,首当争取设立课程本地化的外劳(国际)中小学,引导他们融入槟城的多元文化。
推而广之,首席部长林冠英领导州政府还需马上伸出援手,搀扶筹组外劳会馆,传授外劳的乡音,推广外劳的美食,力促柔府外劳村成为游客必到的另一个槟州新景点。要能这样,吾国子民一定深深记得槟城曾有一位外劳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