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信仰与华人传统文化礼俗,两者间的矛盾向来是一个争论点。对于基督徒乃至教会应该怎样面对华人的传统礼俗?有人提出非从俗就离俗的二分法。难道我们就不该有第三选择──共融?
过年期间,我参与主日弥撒,神父讲道时,对基督徒家长让孩子参与舞狮文化感到不满,认为舞狮进入住宅时向神台鞠躬行礼,是膜拜偶像的行为,与基督教的信仰有所冲突,不该参与。时逢马六甲文化盛事“王船出游”,神父又对教友热衷其中,拍照上传面书颇有微言。由于是主日学,当天圣堂内有一到六年级的小学生参与,非常担心该神父的观点,会制造更多思想僵化极端的年轻一代。
舞狮乃民俗游艺
舞狮,虽然有很多神秘甚至宗教色彩的传说,但事实上它不过是属于民俗游艺之一,由汉代的百戏中的“鱼龙曼衍”、“角抵戏”等发展而来。早期舞狮除了有掩护习武的娱乐作用,由于舞狮时锣鼓声铿锵有力,因此民间也认为有驱走霉运的吉祥寓意,所以也叫“瑞狮”。
我国舞狮文化艰辛传承,才有今日世界级的傲人成就,各族包括马来人也毫无避忌将孩子送到醒狮团,学习狮艺。也在他们的婚礼上,节庆中邀请舞狮表演,舞狮早已成为一个跨宗教与族群的文化符号,华人基督徒怎能以狭隘的宗教思想,否定或与舞狮文化切割。舞狮拜年时,进入部份传统家庭,会像神明,祖先鞠躬,那也扯不上宗教,那是一种进入他人家宅表示尊敬的基本动作。
至于王船游行,在台湾等地常见,但在马六甲就罕有,最后数次的王船庆典,是在1905年、1919年、1933年、2001年及2012年,其中1933年后,相隔68年重现。如此少见理所当然的成为了马六甲人不分种族期待的盛事。参与或热衷王船游行,并不表示我们必须是道教徒或会成为异教徒。
年代古远又神秘的王船游行,是马六甲这座古城的集体记忆,以不同的角度去了解这个与人文历史有很大关系的庆典,增广见识,也见证历史。从中,也让年轻一代甚至友族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与人文精神。马六甲向来都是各宗教,各民族和谐共融的小地方,因此不计其数的文化盛事,各宗教的游行庆典,大家都是共襄盛举,而非“独善其身”。
对于信仰与族裔文化,部份思想封闭的传教士或神职人员,都主张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要信仰就必须放弃族裔文化。那是因为他们并未深入了解华人文化里,哪个属于宗教,哪个属于儒家思想,哪个属于灵界或迷信,又哪些部份是与宗教无关的华人礼俗。他们必须深入了解后才来定义,而非以一概全。
对于道教或民间信仰,又何必以“我比别人圣洁”的心态去排斥?我们无需认同,但必须尊重及包容。唯有用中庸之道,才能统一并调和基督信仰与族裔文化二者之间的矛盾。
当这位神父责备家长让孩子参与舞狮的当儿,马六甲另一所教堂则在大年初一让醒狮团在教堂前拜年,还燃放被视为“趋吉避凶”的鞭炮,场面和谐欢乐,是为和谐共融的榜样。宗教任人诠释其中的教义,走向偏激,还是温和共融,还得看神职人员的心态与思想。
基督徒是新造的人,应有新的生活,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但我们也不能脱离族裔文化与生活环境,我们亦不“离俗”,也不“从俗”,而是坚定自己的信德,对于华人传统文化,择善而从,是可以共融共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