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期间,马六甲一些中文媒体热衷采访峇峇人家,报导峇峇人比较独特的祭祀文化,例如除夕祭祖,子夜接年头,而广泛报导的就是拜天公了,然而,尽管有读者纠正其中对文化错误的认知,但报章还是年复一年重复同样有待商榷的报导。
何谓峇峇文化?倘若我们考证及分析清楚,大部分被标榜“峇峇文化”的事物,不过是峇峇娘惹吸纳各籍贯的礼俗文化,及道教的祭祀文化而形成的,并不是峇峇族群的产物。其中,峇峇文化中,福建人的习俗最常见。
南马拜天公的新闻,报章多年来报导“三界桌”、“八仙桌”及“查那”(chanab)属于峇峇娘惹独有的文化,并不然。比较富有或传统的峇峇娘惹拜天公,家里会架起“三界桌”,峇峇娘惹的说法三界桌象征天地人。
道教祭祀文化之一
“三界桌”是以围有八仙图腾桌围的桌子高叠在长凳上,最高的是顶桌,属于天公。这是道教的祭祀文化之一,在神庙非常常见,不只是年节,在七月半拜普渡,或神庙大型祭祀,也会设立“三界座”,以敬谢三界既天界,地界及水界三官,三界象征天地人的说法还有待商榷。
另外,媒体总是以chanab或者直接翻译“查那”来指有关峇峇娘惹用木瓜片或者插串蜜饯,置放在祭台前方的小型台架。经过查实,chanab就是荐盒的译音,所以正确用词应为荐盒。荐盒是中国传统工艺品,属于祭祀器具,是一种放置供杯及供品的台架。
荐盒通常置放在香炉之前,有者串查蜜饯并排置于荐盒上,也有的放上糕点。除了祭拜神明,也用作祭祀祖先的用具。荐盒贵重,富有峇峇人家早期保留下来,节庆祭祀期间,有者将腌制至晶莹剔透的木瓜片穿插起来竖在荐盒上,形成漂亮的供品。
此外,也有受访峇峇表示“峇峇人不用纸糊天公座,因为峇峇文化中荐盒就是天公座,天公降临之处”。这是全然错误的。用不用纸糊天公座,是个别家庭的喜好。部分峇峇家族不用纸糊天公座,是因为他们设立三界桌,顶桌就属于“天公座”。荐盒是置放供杯及供品的台架,绝不能当作“天公座”来看待,这将会误导年轻一代对祭祀文化持有错误的概念。
我们不能否认,峇峇娘惹在祭祀方面,做得比较精致,比较讲究。例如年节期间的祭品,都会缠上非常传统的剪纸和吉祥图腾。使用的供品都有特定的寓意,这是现代华人家庭缺乏的文化坚持。又如除夕,峇峇娘惹会准备“春饭”,祭祀神明及祖先,春饭上面要插上春花,或者芋头苗(表示百子千顺好预头),然而春饭文化是源自于泉州文化。
我们可以从峇峇娘惹的祭祀文化,认识许多属于华族的传统甚至古老文化,这不只是节庆文化,包括了丧葬文化。
然而,媒体不能因此胡乱把所述文化归类于“峇峇文化”。更不能不做功课,不求证或者一言堂报导峇峇娘惹的说法。不应该任何少见的文化习俗,被峇峇娘惹呈现,就标榜“峇峇文化”。
本人是第五代峇峇,电视台访问关于家中的祭祀文化,我都会先告诉采访者,没有所谓的峇峇文化,我们不过是吸纳各籍贯少有的习俗,坚持承传,形成一个交融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