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一章有言: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其意思是说,最方正的东西,表面上是没有边角的;越贵重的器具,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去将它制作出来;最宏亮的声音,外在是听不到的;而最大的“形体”(这里的“大象”,不是我们一般所了解的动物“大象”,所指的是一种现象、真相)却是看不到、没有痕迹的。
若以一个通俗易明的词句来形容,较接近的说法应该就是“大智若愚”了。聪明的人,往往其外在表现看起来是笨拙不起眼的。
人的一生学习过程,先是一张白纸,慢慢跟著时间的前进,阅历越多,白纸就填得越满,到了最后,纸张被填满了,也就代表了这个人的阅历、知识的累积、为人的深度与厚度。填满的,若是有用的知识,他就成了有用的人;填了善知识,这人就是善者;填上去的是垃圾,此人肯定是废人;写上的是坏素材,这人就成了坏人。
不管填上去的是何物,这些都是影响我们一生的元素。没它们,我们就是空洞的白纸一张。是善是恶、是实是虚,全赖我们如何去消化接收,把它画在人生的这张白纸上。
表象不代表本质
故道德经四十一章亦有言: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读lei第四声,意即“不平坦”的意思)。就是说光明的道好像是暗昧的;让人前进的道似乎使人后退;平坦的道却是崎岖不平的。如何去辨别呢,这得靠我们的客观学习理念、冷静的思维及理性的态度去分析辨别,取其长而去其短了。
时下很多人,尤其是自视甚高的年轻人,常把自己所见所学视为理所当然,自信自己凡事皆很行,对他人的东西总觉有批判的空间,别人不论好、坏,自己都有主观的看法。这就是该道德经章页所言: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这说明了,上等有识之士人,听了(道)便会很努力地去实践以提升自己;中等人听了将信将疑,而下等人听了则哈哈大笑,肤浅的嘲笑它之不济。
道家提出了一个道理,就是有学问的人,对“道”的看法始终都是战战兢兢的客观去学习,肤浅之士则只见其外而不见其本质,而且会凭一些表在现象嗤之以鼻嘲笑。所以我们为何说,一个人“不上道”就是这道理。世间之大,学问之深,正所谓“人不以貌相、海不以斗量”,对于他人的成就与表现,万勿以自己主观的角度去衡量。
“道”,是幽隐不现的,它的表象并不代表其本质。它以无形、意识、存在于各种事物的本质和表象之中,甚至往往是一种矛盾的表现,而其真谛却是很具智慧性的。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就是要劝告我们,千万别低估他人。因身边三个人之中,必定有我们学习的对象的。
就因为大象无形,人若要成器,就要不断的虚心、持续的学习,始得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