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闹得最热闹的话题,非“清真”蛋糕莫属。排山般的论述,于坊间、社交媒体至传统纸媒都在议论。社会话题离不开种族主义和宗教主义两件事,人人大叹奈若何。
某快餐店日前的一纸通告,触动社会部分人的神经线;有者以宏观角度看之,有者,以民族角度出发,更有者,以悲天悯人的感情看待问题,让此时此刻的马来西亚国情,更加发人深省。
宏观角度看物事者,对餐厅管理层张贴的“清真蛋糕”通告,不以为然,且认为无需大惊小怪,并自行诠释通告内含的真意,指清真餐厅要求清真食物本义务,属自然定律下的做法,民众不应过度敏感。
种族角度为出发点的人民,以激动语气鼓动群众发起杯葛行动,言之凿凿认为该餐厅漠视他人的感受,辞令说的铿锵有力,看似正气凛然,其实言不由衷;特别是煽动华人配合杯葛,不合作者就会被冠以汉奸罪名,这手段实在令人咋舌,实属不智。
感情丰盛者,从事件中觉得很受伤,可能因天性善良,让他们难以接受在同一屋檐下,相处60年的种族关系,竟在一道指令下隐隐渗透出一股相煎何太急的味道,数代人努力得来的包容态度,在一张纸、寥寥数字中又见生分,多元种族、文化、宗教间的兼容状态,充满挑战。
是的,这就是现今社会上的氛围和状态。国人经历9年泛政治化的岁月,所得到的,就是“生分了”的结果。
立场不同产生分歧
种族关系在泛政治化中悄悄起了隔膜,多元宗教的和蔼,在政治泛滥下坠入迷雾之中,让人叹息,社会公义和民众的事态观感等,也充斥著猜疑,虚情假意,让人分不清真心或是诚意,更妄论真性情待人。“生分”后,令我们的公民社会越见变奏,口说包容却心有他想。民中用以分辨是非的逻辑也遭到扭曲,思想让政客左右,时常把问题复杂化,通过无限上纲的争议点,来窃取民粹认同,绑架族群情感。
上述的三种态度,是笔者与朋友交流时得出的个人见解,并没有民意调查基础。
其实“清真蛋糕”所以会引发争议,实乃在泛政治化环境下的产物,民众对事情角度不一,才导致分歧产生,倘若平心论事,以正确的逻辑观点剖析问题,“清真蛋糕”还不至于涉及宗教或种族问题。
如面子书上部分网民所言,一所清真餐厅要求民众自带的蛋糕要有清真认证,正如佛教寺院内不允许荤腥属同一道理,如抛弃种族、宗教等政治化的思维框架,争议将可平息。
为了让马来西亚回归种族和谐,宗教包容和社会安康的正确轨道上,民众应多面看待情事,凡事皆有正负两面,不应该在政客的言论中寻找事件的真相,让我们“生分”的感情,情归于初,用心看待才是正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