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在中国太行山之东而得名的一个地方,叫“山东”,古时候称“齐鲁”,春秋战国时代的“鲁国”,指的就是这地方。而湖南省,由于位在长江洞庭湖以南,因而得名“湖南”,又因湘江贯穿全境而简称“湘”,境内广植芙蓉(木芙蓉),所以也有“芙蓉国”的称呼。
资料显示,鲁湘两地自古至今“盛产”闻人计有:齐鲁名人计有孔子、孟子、曾参、颜回、墨子、鲁班、王羲之、颜真卿、诸葛亮、张择端、左丘明、伯乐、李清照、辛弃疾、孔融、蒲松龄、刘墉、刘表、丘处机、宋江、田纪云、张自忠、傅斯年、李肇星、莫言等。
湖南则有:蔡伦、黄盖、怀素、周敦颐、曾国藩、左宗棠、谭嗣同、黄兴、蔡锷、齐白石、宋教仁、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马英九等,不胜枚举。
日前,新山文化界前辈陈再藩先生,即大家所熟悉的二十四节令鼓创始人之一的“小曼”,偕同南方大学学院校长祝家华博士及公关组陈进源主任,带了一位中国学者,趁北上赴吉隆坡演讲之便,顺道来到马六甲旅游。此人集鲁、湘之英气,因撰写影响中国近代改革开发甚巨的电视节目《河殇》而坐过牢、开创了《文化大观园》这个集思想品质与知识视野的著名电视单元、以及《纵横中国》、《世纪大讲堂》等节目,是第一位在中国把文化艺术带进视频的重要代表性人物。
融会贯通详听其细
没错,他就是长辈来自山东(鲁),后来出生于湖南(湘)、今年刚好六十岁的王鲁湘教授。这也是王爸爸为何为王教授取名“鲁湘”的由来。
王教授学富五车明察秋毫,其学术文化成就,以我这个才肤学浅之士根本没资格评论。倒是大半天相处下来,觉察到他与一般人有很大不同之处,就是不论话题如何,说话对象是谁,他总是静静聆听,把你所说的每一句每一个字都详细听进去,讨论的时候都能融会贯通很系统的叙述他的了解与论点。初次到马六甲,王教授对一些讯息的掌握甚速,对中国历史、朝代事迹、农历、阳历穿插及相对时间点都非常的熟悉,令人赞叹。
王教授写得一手好字,对中华书法掌握甚好,提笔落款毫不含糊,水平实可称家。带他到有三百年历史的青云亭老刹,头顶上的一片牌匾落款小印章,刻倾了顺时九十度也被观察入微的他给发现。这个消息传出后,引发了本地一些古迹关怀者的热烈讨论。
当王教授知道了我的家族与儒家曾子之渊源后,遂要求宣纸笔墨,提了论语、先进篇里的名句“吾与点”墨宝相赠,并向案台边众人解释字句来自孔子与曾点(曾参之父)的对话与内容,清楚丝毫不昧。随后在场的每位朋友皆获得王教授赠送墨宝一幅,题字都与个人活动、事业背景相关,精湛之处令人喝彩。
北京大学硕士班毕业的王教授,目前在清华大学当研究所博士班导师。一位谙篆刻的友人亲自做了一枚印章送他,知道边款错提“王鲁湘博士”尴尬称呼之际,王教授和蔼的笑笑解围说,“没关系的。我不是博士,但我很多学生都是”。
王鲁湘教授这一趟来,在马六甲留下了其个人的“鲁湘风范”。与此同时,他也让人们认识了另一种“鲁(山东)、湘(湖南)风范”。此人,也可算是山东、湖南两地的共同骄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