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末的中国改革开放,深刻的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使中国在短时间内摆脱了一百多年来的苦难历史。在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下,追求历史定位和历史记忆成为中国积极推动和争取的事。
许多研究中国的西方学者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来到了中国,展开了一系列的学术交流,中国和西方再一次连接在一起。在这些西方学者中,却出现了一些“捞家”学者,成为了害群之马。这些“捞家”学者,在自己的国家往往都是属于那些不入流的的学者,他们的学术成就都做得不好,所以来到东方国家,希望能够寻找新的出路,而自卑又自大的东方国度就会和这些捞家一拍即合,捞家对于“主子”的回报就是死命拍马屁和避重就轻,昧著良心做著学术工作。
这些西方“捞家”学者知道如何把一些看似有用的杂乱信息拼接在一起,然后运用煽情的、耸动的口吻说出口,再创造一些朗朗上口的新词汇,许多不了解情况的人会因为他传递的概念所吸引。这些概念都不是希望你能够展开独立思考,而是让你有著“原来是这样”感受。
招募外国生获津贴
近年来,为了配合“一带一路”的发展,中国学者开始积极关注东南亚国家。作为东南亚中文能力最好的马来西亚,也是他们的首选。越来越多关于“一带一路”的会议,越来越多中国学者来到马来西亚研究和发表文章,但是在这其中有一小部分的害群之马,用一些与实际不符和夸张的论调来误导人们。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近日在马来西亚举办的某场研讨会,会上有个来自中国某名校的教授,竟然说新经济政策是马哈迪开始推行的,这种无任何的学术考究的学者,适合当教授吗?
如果仔细去研究中国当今的教育体系,就会发现中国高校的一些老师会积极招募外国留学生到其门下,并不是他们为了了解外国风情,而是每招募一位外国留学生,将会获得中国政府的津贴。所以我们会发现有些已经年过70的退休人士会到中国去求学,其实就是这些老师的“工具人”。
若要防止学术“捞家”的污染,就应该要积极查询和了解中国当今的学术发展,而不是为了举办一场研讨会而乱请人,这样只会让研讨会的素质降低,这不会提高马来西亚的国际地位,也只是在帮助这些学术“捞家”达到学校单位要求他们“到外国举办讲座或参与研讨会”的配额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