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及2013年国阵失去半壁江山以来,国内的种族与宗教关系似乎愈发紧张,尤经媒体报导后,事件也会被放大。从扔牛头、扔猪头到《圣经》与“阿拉字眼”法庭案件,后来的抗议十字架事件,政府机关办公场所之穿著争议至炒得沸沸扬扬的伊刑法等,重复又重复的制造冲突,民众亦一次次地呛声,不厌其烦地把种族与宗教的一煲水烧开,正中别有居心者下怀,各取所需。
实际马来西亚社会的民众本来就可友善为邻,坦诚为友,相爱成一家的情景,为何事情经政治人物炒作后变得势不两立,互相批判,似乎不能相容?
在文化交融方面,民间向来比政治或官方走在前面;异族通婚,一对对新人和家庭的文化互相冲击而渐进交融,极其自然,并已具悠久历史。这些经验应多作分享,让文化差异坦诚对话,以对抗煽情的政治操作,建立理性社会;切勿随之起舞而没完没了。不同种族有不同文化;除了马来人,不同种族还有不同宗教,但同一宗教不一定同一族群。人们对种族、文化与宗教尚有一些盲点!
打破华裔迷思
目睹妹妹入教出嫁,当天那位宗教师探问有没有人强迫或教唆?有悔意离开!他叮咛当事人父母乃原父、原母,原生家庭依旧是华裔家庭,只是在宗教方面改了伊斯兰教,往后重生为穆斯林;当问及她的名字,她坚持用原来的中文名字,没有更改。此举打破许多华裔的迷思。
当然,我妹开始要学习成为穆斯林,她进行斋戒,学习祈祷,禁酒禁豕。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我安排了新人的敬茶仪式,建立长幼有序的家庭观,开启两个家庭的文化交融之旅,把种族、文化和宗教重新定位。
犹记得政府部门的女性穿著争议,吵吵闹闹,是宗教争议么?我把它归为礼教而非宗教。因为那是公共场所而非宗教场所;无论华、巫、印裔,在文化上皆有其礼教的要求。我们在出席一些活动,亦会列明参与者应穿什么样的衣服,以示庄重。
然而,在人人作新闻的网络时代,上述事件被渲染成宗教事件是一种悲哀。曾几何时拖鞋、短裤、吊带清凉装成了我族的“进步”服装?!至于伊刑法,也是从夸大的砍手砍脚、打鞭石击起,吵得剑拔弓张,慢慢才有伊刑法、哈迪私人法案、355法案、建议案等的讨论。
但之前政治人物与网络世界那些似是而非的讨论、不知来历的血腥影片、贬意词如包头佬、胡须佬、马来婆等已深入民心,形成刻板印象,甚至产生厌恶感,造就了非穆斯林优越感与穆斯林主流观,彼此产生不必要的分别心,碍事。这一趟的破坏力有待重新建设族群间的信任、尊重与包容,还须一段长远的路。多少的你讹我诈?多少的批斗、牺牲和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