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讲求孝道。自古以来,人们以推崇古代五帝之一的舜,以及春秋时代的儒家宗圣曾参为孝道人物为本。由于人们均“效”法“舜”以“孝”字侍亲,故渐渐有了“效舜”的说法。而今,我们所惯用的“孝顺”两字,是否源自于此谐音则不得而知了。
孝顺,是儒家学说所提倡,对父母长辈的一种尊重、顺从表现,是人生当中的一种美德,也是伦常的重要一环。它超越了许多生活行为上的准则,故有“百行孝为首”的说法。
说到曾参,其学识及省身慎终的修养,使他与其父曾点,成了孔子得意门生,是儒门学派的重要代表性人物。话说有一天,曾参在瓜田耕种,失误锄断了瓜根,父亲曾点知道了大怒,以木棍杖击其背,导致曾参扑地不起。事后曾参还向父亲请罪,感谢父亲大力杖打教训。回到家中房里,他忍痛弹琴吟歌,一副全然没事的样子,好让父亲看在眼里心中会感觉好过些。人们知道此事后,都大赞曾参是个孝子。
不料孔子知道了这件事,非但没赞许,反而大怒并训令众弟子若见曾参到来,不得让他进门。曾参自认没错,便托人问老师这是为何。孔子怒曰:舜帝小时候,不受父亲喜爱,除了百般体罚,甚至还想杀了舜。要是小罚,舜心甘受罚;若是重罚或要杀他,便会躲藏起来,为的就是不让父亲铸成大错,这才是正正的孝道。而今他(曾参)委身让父亲在暴怒之下受罚不跑开,若被打死了,那不就是陷其父亲于不义吗?这可是愚孝,且是“不孝”中之最啊。曾参听了恍然大悟,即刻找孔老跪地求恕。
没才没品皆不孝
华人讲求的孝道,基本上是以顺从不违背父母的指令行事。但倘若父母做错了,就应该适时予以规劝,不可凡事皆逆来顺受,最终错置父母于不义。
还有一种“孝”,就是《孝经》里所说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当下很多年轻人,遇到困难一时想不开,就以很多不同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殊不知,身体发肤,都是父母所给予的,就这样将“它”毁了,就是大逆不孝。弟子规里也说了:“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遗书上对父母说一句“对不起”,并不足以避开“不孝”之谴责。非但如此,成长之后还须努力立身行道、扬眉吐气以报父母多年养育之恩,而且得好好奋斗,成家立业以悦父母,因为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古老明训。(所谓三不孝,就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不娶无子,绝先祖祀)
古时候许多君王,都是以“求忠出孝”的观念用人,有“忠臣必于孝子之门”的说法。因为国乃以简贤为务,贤则以孝行为首。在当今社会仍然有众例可循:凡没才干没品德者,大都不孝。
“孝”字,顾形思义,是一个孩子身上,扛著一个老人家。做孩子的,该如何扛这老人,这可是一门大学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