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到医院探访病重友人,与身边好友谈及医院电梯的种种忌讳,比如说进入电梯时宜尽量靠两侧站立,以免挡著医院里的“好兄弟”们进出电梯;电梯按钮没有第“4”楼(与“死”谐音),有些则以“3A”代替了“4”;在台湾早期某些医院,也没有第“七”楼(与“死去”的“去”谐音)等等。
忌讳(Taboo),乃因风俗习惯或其他理由形成,进而对某些事情、言行举止有所顾忌,累积久了便成为禁忌。华人对众多事情皆存有忌讳,对人生种种可能发生之逆境,总是避而不言、不做,免得事情终究发生了,惹人闲话甚至被严厉训斥。
春节期间,若摔破碗碟杯子,华人要对著摔破的碎片念念有词:“岁岁”(碎碎)平安;大年初一禁止扫地;饭桌上严禁以筷子敲打碗盘以免开罪饭神。进住酒店,明明房门有按铃,服务生领你进入房间前,总会对空房敲两下门,这是为了对房内好兄弟们说“我来了、打扰了”等等,不胜枚举。
古时不避讳遭杀头
有道是,生平不做亏心事,夜半敲门心不惊。心中若坦然,确实是没什么好怕的,很多人为了所谓“生活上的忌讳”,甚至矫枉过正,该做的没做,倒是一些莫名其妙的事儿却百般坚持,毫不妥协。比如说,一些穆斯林朋友,为了宗教忌讳考量,坚持不与非穆斯林握手,说是忌讳。更有穆斯林医师,拒绝为非穆斯林看病,这就匪夷所思了。所谓医生医德,不就本来应该慈悲为怀,有“医”无类的吗?如今更经典的,某州属的海龟、老鹰的雕像、医院的红十字,都冤枉成了忌讳下众矢之的。
但,有些忌讳却不是自己可以主导得以避开的。一个不小心,却可惹上杀身之祸,尤其是言语或文字上的使用,不得不察。清代诗人徐骏夏日晒书,见风吹书页,时来兴起随笔提诗:“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被别有居心人士上奏曰其诗隐射清室文化低落,遂被斩首弃市,满门抄斩。又有清代诗人沈德潜,因其《咏黑牡丹诗》里头有句:“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受人谗言暗喻满人异种称王,也同样惹上杀身之祸。套一句现代潮语形容之:即便躺著也都中枪。因此,“忌讳”两字中的“讳”,在此也可将之分解作“韦言”解,意即“违背之言”,务必谨慎,不得不避。
忌讳犹如地雷,分分钟踩中它则会被炸得“粉身碎骨”,“韦言”险恶如斯,人们何以避之?若是神怪之说,只需处处保持对神灵尊重,恭敬以待足矣,盖头上三尺神灵能知道也。
至于言语或文字上的“忌讳”,只要能够避免“话不惊人死不休”的轻浮生活态度,处处谨慎及以礼相待,改掉爱出风头之表现的话,则不会有“说多错多”之虞,如此一来,面对未来日子,则可安然也。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