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乃是49年前的事迹了,1966年8月,民主行动党的机关报《火箭报》用马来文、华文、英文和淡米尔文4种语文的版本推出市场。不过,那些年《火箭报》创刊的沧桑和辛酸,年轻一辈的同志大概都不懂。
何况,自此之后,《火箭报》的跌宕起伏,到底著墨不多。所幸丘光耀博士当初专访了陈泽坡口述历史,总算留下一部分的蛛丝马迹,静待学者据此评说间中熄灯的无可奈何。
是1982年的陈年往事,廖金华先生当时力荐陈泽坡出任中文《火箭报》周刊主编;薪酬微薄,津贴欠奉,寄身SS2/64号二楼办公。党部是陈泽坡先生的宿舍,一张沙发椅就是他的睡床。
兵败那一年的全国大选,难得党员个个斗志高昂,成立《火箭报》销售大队,足迹遍及雪隆大大小小的餐馆、饭店、夜市、杂货店,陈泽坡先生回忆:“每一期都可以卖出三千份《火箭报》。”
《火箭报》翌年迁到吉隆坡苏丹街嘉应会馆三楼党部,位在闹市之中,用心经营。可惜,“好景不常,民主行动党正值低潮期,议员人数非常少,党的收入自然也受影响,财政状况陷入困难;迫于无奈之下,《火箭报》唯有暂时停刊”。
尽管党报的灯一度完完全全熄了,可是党员的心始终没有。正是那样的坚毅和信念,《火箭报》随后再度出发,继续仗义执言;那么,谁可以讥陈泽坡先生以“熄灯文人”?
灯熄,灯亮。《火箭报》的香火正是这样传承而来,下一代人跟著上一代人的精神,继续迈向前路,一步一个脚印,默默耕耘,终于迎来308和505的大丰收,写下不朽之政治传奇,也见证前辈的大功:熄灯可是为了走更长远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