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国人对职业的评价依序是士农工商。这是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阶级所进行的界级划分。对读书人一向来都给予最高的评价,反之对商人的社会贡献则刻意的贬低。
不论是国内或海内外,这种思维似乎放诸四海皆准,大学者们早对海外华社定了一个基调:海外华人缺乏士绅阶级,因而难以培养大思想家,以此再进行推论的结果,海外华人的文化层次难以和中国比对。
持中国中原为文化中心论的立场者会再下一城,认为海外华人主要来自福建和广东这两个边疆省份,本来就远离中原,文化档次先天就处于劣势,从这里出去者,在思想层次自然高不到那里去。
持平而论,纵然文化水平具有先天性的不足,但海外的福建人和广东人在海外拓殖经商对故乡亲戚生活的改善、在海外办学对新生代吸收新知识及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支持孙中山的革命运动推翻了满清政府、支持国民政府的救乡剿匪行动改善了社会治安,以及支援祖国的抗日筹赈运动与南侨机工对抗战的钜大贡献,是中国在摆脱传统封建思想走向现代化历程不可或缺的推动力所在。
中国能够走到今天的这个地步,当年闽粤先贤的大而无畏的精神,岂是自视文化层次较高者所能及?
中国改革开放的路子,正是遵循著由商业与贸易及科技来推进社会的发展。而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其中许多资金都是来自海外华人企业。许多历史证据一再显示,海外华商在一个世纪以来对中国的社会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福建和广东的海外华侨的后代,正是海外资金的最大贡献者之一。
海外华商有许多深明大义的儒商。他们本身的教育程度不高,却因额外重视教育而率先捐地出资号召侨社办学。因为在社群中居领导地位,他们亦扮演著英殖民政府和华社之间的沟通桥梁的角色。在日军入侵之后,许多之前积极号召侨社群起支持抗日运动的华商们均遭到日军的清算,为捍卫祖国的尊严而恓性掉了自己和家人的性命。
在谈论中国成就时,若忽视早期海外华商和华工过去对中国所做的贡献,那就太对不住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