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约翰‧肯尼迪角逐美国总统一职。肯尼迪是爱尔兰后裔,信奉天主教。那个年代的美国,对爱尔兰族群的集体印象是男人刻薄与酗酒、女人特好生孩子组成大家庭。美国当时的主流宗教是欧洲清教徒基督教,对信奉天主教的爱尔兰裔更是充满歧视和仇恨偏见。
肯尼迪被质疑不适合担任美国总统;选了他,以后美国将受罗马天主教教皇的控制,而他的效忠对像不会是美国和美国的人民。肯尼迪不得不陈述其家族成员为美国战争捐躯战斗的事迹,并表示“我是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刚巧是个天主教徒”。言下之意,肯尼迪一再强调其美国人的身份为主,而爱尔兰族和天主教宗教信仰为次的身份像征。
2007年CNN做了个民意调查。调查对象是美国基督教徒,他们的身份以何优先。调查结果令人惊讶,一个政教分明的现代世俗民主国,59%的美国基督教徒却以“基督徒身份优先,美国人身份居次”自居。同样的,PEW民意调查显示,47%的美国伊斯兰教徒以“穆斯林身份优先,美国身份居次”。
2011年GALLOP GILANI在伊斯兰政体的巴基斯坦进行了个民意调查,结果也出奇的类同。59%的巴基斯坦人以穆斯林身份优先;只有22%的人以巴基斯坦人身份优先。
几年前,前副首相慕尤丁在回答行动党领袖林吉祥的身份问题时,曾以“我是马来人优先,马来西亚人居次”的回答引起了一段争议。
若有人问你,你是佛教徒先,华人先,还是马来西亚人先,你又会怎么回答?
其实,以上何者优先、何者居次等都是傻问题,也可能是居心不良的问题。怎么说呢?马来西亚人说的是国籍身份;华人/马来人/印度人说的是种族属性身份;伊斯兰/基督教/佛教说的是宗教信仰归类,都是概念不同的议题,并无所谓的先后主次之说。
诺贝尔奖得主亚马特弦教授就提出,每个人在不同的场合背景,空间环境,论述前提下(context),都有不同的身份。问题的出发点,要探讨的议题中心,必须明确,不应作抽像的论述;要不然,我们就容易掉入张冠李戴,概念错置,妄作无意义的比较陷阱。
这么说吧,在家里,你是个父亲、丈夫、也是个孩子;职场上,你是位医生;社会工作上,你是狮子会和居民协会主席;政治工作上,你是某政党的市议员;宗教场合里,你同时也是拿督公庙主席和德教会的阁长;国籍与地理位置上,你是马来西亚人、柔佛人;种族籍贯上,你是华人、广西会馆的总务;教育工作上,你是华小的家教协会主席;国家工作上你是后备军人;休闲兴趣上,你是钓鱼俱乐部的会员;在文化工作上,你是龙狮会馆的秘书,也偶尔写写散文。
这么多的身份,有矛盾吗?你人格分裂了吗?没有。因为每个人生来就有多重共存的身份。因此以后,若有人问你以那个身份为先,那个身份为次,你就应该反问“老哥,你是不是有人格分裂症?竟然问这么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