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往我手机里发了一个视频,随附一句:这位马来妹说,时下马来年轻人不再关注政治和种族课题,只关心生存。打开视频一口气看完后,内心一阵强烈的酸楚。
开始还不理解,为何朋友特别强调女生那句“不关注政治和种族,只关心生存”,看完视频才发现,朋友的兴奋点,与我的酸楚南辕北辙。
ZAHRA,公立大学法律系毕业,23岁,已工作两年。她受邀在马来人统一经济行动理事会的一场活动中演讲,开幕嘉宾正好是副首相慕尤丁。ZAHRA当著慕尤丁谈时下年轻人生活艰辛,没能力买房买车,也没法享受生活。
“社会现实并非人们想像中美好,恰恰相反,简直折腾得不行。是的,我驾车去上班,但车不是自己的,是借来的,每个月都要付500令吉给我父亲。”
“到了月尾,我就搭轻快铁,因为我那时的荷包已经空了,这是常事。真是愧对父母,本来应该由我照顾他们,现在倒反过来了。”
“我是法律系毕业生,想考取专业资格当真正的律师,但报考费15000令吉,根本负担不起。”
“我也想有自己的房子,一直在妄想中。要买安邦或美拉花蒂花园的房子,每月收入至少9000令吉。我现在只能每月花500令吉租房,8个人痛苦地挤在一套房子里。”
“我是马来西亚的未来,可如果连我这样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这么穷,那些缺少教育和来自非富家庭的人,他们如何在社会中求存?我们读了这么多书,到头来难道还得乞讨维生?”
“假如父母生病了,我根本无法挑起家庭经济的大梁。”
“也许我得找个有钱人嫁了,才可能走出眼前的困境。”
6分钟演说中,她呼吁各界协助年轻人改变生活条件:“我们在自己的土地上犹如外来者,我吁请各位别再犹豫,出手改变生活艰辛的马来年轻人和土著的命运吧。”
“我知道不止我一个,朋友也这样受苦,望不见出路,无数马来年轻人的未来一片黯淡。”
对于ZAHRA的抱怨我亦有同感。吉隆坡的房价毕竟已不是20年前的那个故事。她23岁,在同龄人中算是跑在前面的。
现实终归现实,23岁的年龄,很少有人开始购买首间房产。据统计,房屋首购平均年龄,中国是27岁,大部分国家都在30岁以上,台湾甚至在38岁。
收入多少不全因为马来人或土著,除了自身的素质、能力和竞争力,国家体制和管理机制也扮演重要角色。当今社会如此之大的贫富悬殊,难道不是导致年轻人失去机会的根源吗?
贫穷这件事,在统计学上是政客和经济学家关注的数字;发生在个人身上,也应自我检讨。
尚若政府和国会再依种族、宗教或政治取向制定偏袒的法律或倾斜的政策,那就更心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