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中国希望的那个节目,本地电视台转播我偶然看了。每一集的故事,都有不少的感动和泪光。主角经历跌宕起伏排队出场倾诉那些的曲曲折折,酸的、苦的、辣的,点点滴滴,说的是有情人间的一言难尽。
有一回登场的是一位年轻的运动选手,想要通过这个机缘,抵押他赢得的所有金牌,为母亲医治她的肾病。全场为之激动,投下的票可想而知。还有一次是来自单亲家庭的失学小孩,想要重回校园继续读书。现场朋友的泪水谁不天崩地裂?
一系列感人心脾的类似个案很多,余不一一。但是,这样层出不穷的悲伤,到底透露了什么信息?为何社会既有的机制不能及时伸出援手,非要等到上了节目,报章跟进大事报道,这才有所行动?
内情谈得越是哀伤,越是显露了应对悲悯之心的社会工程,明显不够。《礼运·大同》的篇章说的堂皇,但是也显见了距离理想的水平还是很远很远:“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镜头拉近,本土的演绎,也是这样。社会新闻著眼的焦点,全是这些,可是,为何国家的体制,不但视若无睹,完全不当一回事;福利局的朝廷命官甚至拒见残障同胞陈情,宁见他们不辞辛苦,借用双手,爬上梯阶登上大楼,呈交备忘录。
2014年预算案里的名目,一如既往,一条条的提案倒是一再说得漂漂亮亮。关键之处,一大片空白。早前一个马来西亚到处听到微薄福利金被终止的投诉。爱心,真的彻底不见了吗?
百姓的一点希望,是那么苦涩,追求的那般圆满,是那么遥远。东方社会渲染的,往往是惊神泣鬼的煽情。泪慢慢干了,若干年后,哪个还会记得当初电视机前眼角泛起的泪水崩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