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2012年的《东方龙门阵》写过几篇有关食品安全(这里的食品是指加工食品,不是新鲜食材)的文章,文中举了许多当时被报导出来的食品污染或含毒的事件。这些食品污染事件层出不穷,通常让消费者措手不及,尽管过了一年,仍有食品被检验出有毒物质、工业用添加物、致病微生物等。
如今,食品安全已经不再是新鲜课题。每一天观看电视新闻或翻阅报章,映入眼帘的不是本地的问题食品,就是外国的黑心食品。民众在采买时要怎么避免买到问题食品,怎么看穿商家天花乱坠的广告词和折扣价的“利诱”,在充分获知食品成分的情况下选购不会对健康造成伤害的食品?
此时,台湾又爆出严重的食品问题──造假食用油,花生油不是由花生榨出而是由沙拉油、芥花油混充再添加香精制成,橄榄油是混了橄榄油、葵花油、棉籽油,再加上铜叶绿色素,而实际上橄榄油的成份不到五成(棉籽油里头含有棉酚,食用后会造成男性不育,女性月经失调等问题)。
就像2011年的塑毒事件,饮料所使用的食品添加物“起云剂”被上游原料厂商使用廉价的工业用塑化剂(非食用添加物)代替以降低成本,如今的假油事件亦是以降低成本为目的,牺牲了消费者的健康,真正是黑心产品。
难道这些食品厂商不知道非食用添加物不可以加入食品生产线?不知道这些东西对人体有害?这些食品业老板当然知道,可是营运初期的原料价格及生产成本较现在的低,随著物价高涨,为了不影响消费者的买气,在不得不“控制成本”的情况下,使用添加物,加进品质低劣的原料,做成“一模一样”的产品,这样子便能赚更多。
一旦厂商知道如何使用添加物让原本得丢弃的食材残渣,摇身一变成热卖商品,就会“研发”出更多种类的食品,并且以包装、标语、广告来吸引消费者。黑心厂商不是一天造成的,也要有黑心顾问提供添加物种类与功能,实验中调配出各式各样的人工食品,然后这些商品便以特价售卖,等候“精打细算”的消费者自动上钩。食品厂商、添加剂供应商与消费者这三方,便成了连续食品安全灾难的参与者和共犯:添加剂供应商协助食品厂商做出符合消费者要求的产品。
谁才是食品污染事件的罪魁祸首?我已经不能很坚定地指出是哪一方,但是我很肯定:消费者就是受害者,就是我们自己。我们能对此做些什么吗?首先,我们必须清楚知道自己吃下去的食品含有什么成分,是否有害。然后我们最好拒绝加工食品,不买来历不明的东西。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根除一个“贪小便宜”的坏习惯,便不会那么容易上黑心厂商的当。最重要的是,在将东西放进购物篮之前,翻到食品的背面标示,看看食品成分有几种添加物,再决定要不要付钱回家“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