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读吾师陶然先生的文章:《追怀与吴熊和师的诗词唱酬》,甚多感触。文中陶然老师记叙与中国浙江大学著名词学家吴熊和之间的诗词唱酬雅事,更是让人欣羡。
吴熊和老师去世前,曾对自己的学生说:“浙江大学的词学是有传统的,不要让它消亡了。”作为浙大人,看到这句吴先生的教言和遗言,亦深感惭愧。陶然师在文中说:“……我想只有努力继承与发扬先生遗教,光大浙江大学的词脉,才是对先生最好的纪念。”
诚然,在聚揽众多词学大家的浙大中文系,有过“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的词学印迹。夏先生不仅是现代词学的奠基人,亦是传统词学的总结者,其许多著作乃词学史上的里程碑。吴熊和先生于1955年投于夏承焘先生门下。有了名师的指导,遂很快成为词学研究新一代学术翘楚,浙大中文系百年文脉和词学传统,更显枝叶繁茂之姿。
回想在浙大读书的日子里,让人难忘的,是浙大中文系的古代文学师资队伍。浙大的古典文学研究,在中国处于领跑地位。因此,许多古代文学课都是不听即损失,许多课都让人回味无穷,深感上课时间太短。
首次上的古诗词课,是浙大黄杰老师的“诗词写作与欣赏”课。在这门课里,黄老师教学生平仄、对对子、赏析诗词、创作诗词。古典诗词创作,在现代社会,已有逐渐没落之颓势,但深深喜爱古典文学和努力进行传承者亦为数甚多。在中国,有不少已卓然成家的诗词创作者和更多默默无闻的民间诗词创作者,在发扬和传承诗词文脉。港、台、马来西亚等其他国家,亦不乏名家高手在进行诗词创作或结社互勉,此状况让人堪慰。
文学创作需耐得住寂寞,现代文学如此,古典文学、古诗词创作更是需耐得住孤馆青灯的寂寥感。诗词创作原本就免不了孤单和“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苦涩。然而,诗词文脉确实非常值得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继往开来。吾人相信,一切好的诗词,在唐、宋、元、明、清,还没被写完。后来者走在前人走过的创作道路上,更有可能集采众长,花上加花,节节高花。
诗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等后学将上下而求索。路正长,夜也正长,我们期盼黎明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