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争执多时的《2013-2025教育大蓝图》,争论日趋激烈,马来协商理事会(MPM),更公开呼吁政府采取单一源流教育制,给人的印象是,证明了华教人士一贯以来担心的“最终目标”是真实的,是合乎情理的担心。这事件也使华社对巫统领导的政权,更无信心。这事件的扩大化,肯定很不利国阵;毕竟,马来普罗大众不会很关心这事件,而华社则因事关切身,而难免更反国阵。这是巫统的一大败笔。
表面观之,这个大蓝图是为了实现更广泛的入学受教机会、提升教育品质、追求教育平等、促进国民团结,以及极大化效率,可却无必要地被政治化为抑制母语教育的阴招,借提升华泰小国语水平之名,来实现其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不纯动机。它激起华社的反弹,只能说是理所必然,势所必至。华社可不能让这本末倒置的借机行事的阴招得逞,而必须让教育回归教育。
由于过度的政治化与权力寻租横行,大马常做出许多本末倒置的事。如在经济上,不去充实人力资本与搞好法治,却去大搞私“盈”化朋党的非生产性大项目,在教育上亦然。以花在教育上的经费言,我国的投入远高于泰国、菲律宾等,可产出的素质,却输给泰国,而与菲律宾相当。显示出这是个只重视形式、投入、量产,而不重视内容、素质的国家。同理,也不管钱是否花在刀口上,或是被干捞掉太多。
这种不抓重点,只搞形式的恶习,也充份见之于这大蓝图中,如操纵统计数字,片面与选择性地解读“国际学生评估计划”(PISA)的结果,以便为大幅加多华泰小的国语教学时间铺路,就是一个活例。本来,按常理说,在华泰小,这个评估计划应以华语或泰米尔语出题,方符合常理(因为华语与泰米尔语为其第一语文),可却用国语出题;进而找借口说华淡小的国语水平,有待大幅提高。这简直是强词夺理,给人的印象是,不是不够体贴,就是居心叵测。众皆知,PISA的原文是英语与法语,而各国皆据此译成本国∕本族语出题,可我国却硬要华泰小生,用第二语文来应考,其结果自然可以预料。实则,整体上言,华小的成绩向来优于国小,这也是何以,近90%的华裔父母,把子女送入华小的原因之一。
从团结的角度看,华小也从不拒绝其他族群入华小;实则,非华裔甚至占了约10%,可说是多元族群校园。大蓝图虽提到教育平等(Equityin Education),可实际上,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却过度向国小倾斜,以至华人得另交额外的所得税!中央政权不对此有所内疚,反而要抑制华泰小的发展,可说是很不近人情的。
实则,若真让其得逞,从小学4年级便大大增多国语授课时间,(从180分钟到370分钟,外加300分钟的恶补),后果恐怕会使一般学生的学习效率进一步退化;毕竟,在第一语文(母语)尚未巩固前,就加大对第二语文的学习,免不了会冲击到运思与理解力,从而致成更多的落后生,更进一步拉低学术水平。
众皆知,用英语教数理,已使得许多乡区马来学生跟不上,何以竟又忍心让这一幕在华泰小重演?这显然是不顾后果的偏执!
教育的目的本应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可我国却为了不知所谓的团结,而忍心制造劣质生、辍学生,进而影响到社会治安,这是否在倒行逆施?说到团结,不实现平等地位、资源的公平分配,再怎么谈团结,也只不过是自欺欺人。大蓝图不去纠正这个根本缺陷,却节外生枝地意图使华泰小变质 ,不是本末倒置,还能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