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人的认知里,谈到社会的阶级划分就会想到印度。实际上,世界上不分人种,绝大多人的心里,在待人处事方面都不自觉的存有阶级观念。人的阶级观念的产生,并非伴随著对某些事物的经验而来。反之,往往是因职务、财富、权力的取得而强化了板块印象。
许多人因为得到了大家都积极追求的东西而产生了优越感,也因此觉得自己已经超越了许多人。尤其是多结交了社会名流,心理上会觉得自己已经上升到了另一个层次。其实,说穿了这只是一种自我感觉良好的错觉而已。感觉的强烈程度,与个人的修为和自我认知的能力成反比。真实的情况是长期以来对自己缺乏自信、更可说是心理上存在缺陷,必须借由外在的其他东西来肯定自己。简言之,那些会用狗眼看人低的人,在某种程度上也很怕被狗瞧上一眼。
追源究底,人在心理上之所以存在“阶级观念”的原因,很大程度是源自于学校和家里的教育。小孩子一开始并没有思辨的能力,大人们的价值观会直接灌注到他们身上,不自觉的就成了他们思想的一部份。一般上,自以为高尚的大人们总会教下一代少跟哪些人来往、要多结交哪些朋友。这样的思维不外是往对将来的生活利多的角度来盘算。
即使是强调众生平等的佛门内,也可看到阶级的划分。参加这样的团体,目的是结善缘,多布施多积德。但是,光是有大师到访,众生趋之若鹜,要和大师近距离接触,那可要有身份、有地位、有关系。否则,只能和众生一样在门外徘徊。能亲自得到大师开示加持者,也只有高阶层的特定人士。所以啊,某某法师的高徒尽是有权力有地位的政坛领袖。
打破阶级观念,才有望看到众生平等的面向。突破阶级的观念,才有可能去体认平凡的可贵。政治人物唯有去除阶级观念,他的脖子才不会僵住,不再只向上望大师,反而能够自由转动,看上看下,看左看右,看名流、看众生,最重要的是还能够低头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