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前趁226关丹集会顺访了林明(Sg.Lembing),这个离关丹市区约45分钟的小镇曾是锡矿盛产区,繁华一时。但80年代随著锡矿需求量和价格大幅度降低,矿厂结束营业,时间仿佛也停在那一刻不再走了。
林明在公路的尽头,山水缭绕,十分符合想要远离尘嚣的城市人的期待。在林明取景的新加坡电视剧《甘榜情》播映后,旅游业的发展似乎也不比当年矿业逊色。
我们在天黑后夜攀林明山,在山顶扎营。山下的客家公会正在办婚宴,居民们唱著一首首情歌。我们就在歌声中看著没有光害的星空,颇恣意。但清晨五点就有许多登山看日出的游客,我们不得不把帐棚收起。
原本宁静的山顶突然热闹起来,邻国来的一批大学生竟唱起最新的韩国歌曲,大声喊叫,我们则安静等待晨曦。
我想,这就是身为游客却讨厌游客的复杂情绪。每每发现一处好地方,却不想太多人知道,不想太多游客把它给淹没了,所以旅行时总要找一些没什么人知道“独家景点”。殊不知,我们也仅是不属于这里的旅人啊。
小镇上的居民多数是当年的锡矿工,他们的儿孙都到外地工作去了。我想起作家丁云在小说《赤道惊蛰》中提起的“林明仔”、“林明女”,道出从乡下到城市工作的林明青年被迫从事非法活动的心酸。当然,现在好多有为的林明青年已在城市觅得好职,接父母到那里生活了。
我不禁担心,数十年后的林明会是怎样的呢?当这些老矿工都过世了,林明还剩下谁呢?当年因为锡矿而繁荣的小镇,在失去经济价值后渐被遗忘,那林明自己的价值是什么?
在这商业社会,没有利益的东西似乎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也难怪从小老师就教我们要做个“有用的人”。这么说来,对社会没什么用的人,看起来没有存在的必要。自我的价值,真的只能用利益来衡量吗?
从林明离开后,我到了关丹绿色盛会。心里想著,世界上许多美丽的小城镇都沦为发展工业的要地,进而影响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虽然要用到这些工业用品的大概只有1%是他们,而99%是大城市。他们的价值是什么?
当首相说要把稀土废料迁到人烟稀少的地区,我仅能祈祷那不是林明。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