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前后有幸参加了几所历史悠久的独中校友会举办的活动,虽然同样是独中,也都是奉行董教总的教育路线,但是,所培育出来的校友的风格、对母校的关心程度与所展现出来的凝聚力,却出现很大的差异。
A 学校因在内拥有明确的办学方针、长期不断改善的教学品质,活泼与融洽的校园文化;在外有董事会、校友会及家协齐心协力为一致的目标前进。毕业校友对母校的 关心,以及对学校活动支持所展现的凝聚力,其实是学校教育文化的体现。从学校的发展轨迹来看,可是经历低潮,一步一脚印打下基础,近10年才快速发展起 来,让学生家长趋之若鹜的把孩子送来就读。
B学校过去曾有深厚的底蕴,所培育的学生成就也不差,校友遍布全世界。然而,B学校的问题是再怎么样宣传都只能吹捧过去辉煌的历史,后期的竞争力却 没啥可大书特书的。更令人惊讶的是,在网上还可看到一些校友在面子书数落学校的不是。姑且不论这些校友的动机为何,但在他们的留言上却显露了不愉快的历史 记忆。历史必须回到事发当时情境去追溯,或许与过去学校办学所采行的精英主义路线,无法兼顾所有学生的学习需要。但更需正视的是学校到底想要塑造什么样的 教育文化?师长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对于处在风暴期的中学生而言,无法感受到学习上的快乐,又如何能建构欢愉的历史记忆呢?在良好的学习氛 围成长的孩子,日后自然会懂得感恩,这个道理再浅显不过。
值得进一步思考的是,如果那些当年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离校后就不再缅怀之前的点点滴滴,那些曾经是大家学习榜样的模范生、高材生对学校的回馈与贡献是否与个人的荣耀成正比?
学生的人格养成理应是教育过程必须关注的重点。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一,因才施教,帮助学生找到自信,建立他们发掘自我,才是教育最终的目的。忽略了这一点,就很难打造全面的教育文化。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口号打得再响彻云霄,领航者不能身体力行,结果必然大打折扣。教育是良心事业,是帮助学生扎根的工作。好的种子,就让他顺利生长。需要多加照料的,就要多花点心思。再者,成才之馀也有顾及成人的目标,否则培育出来的不一定是有道德的杰出人才。
全国61所独中,办学风格各有差异,校友的凝聚力如何,却是个成果的重要检测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