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16日讯)天文学家发现,当星系停止制造新的恒星时,就开始了漫长的“窒息而死”过程,这个过程大致长达40亿年。
这是英国剑桥大学和爱丁堡皇家天文台专家,对近3万个活星系和死星系的研究结果,报告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这项研究提出关于星系死亡原因的论点,与传统理论不同。传统理论是恒星形成突然停止,导致星系猝死。
天文学家通过对星系内部物质和金属含量的观察研究来分析星系之死,发现已经死亡的星系金属含量较高,金属是恒星形成过程中逐渐积累的,这个星系的金属成分就越多。
如果一个星系猝死,恒星形成所需燃料,既氢气,由于内因或外力突然断供,导致生成新恒星的过程中断,金属元素的形成很快停止,那么星系死亡前后的金属成分含量不会产生变化。
但如果一个星系生成恒星所需燃料断供,它仍可以利用储存的燃料继续造星过程,直到燃料耗尽,而这个过程中金属含量仍在缓慢增加。
研究报告的第一作者、剑桥大学学者彭英杰和研究团队,计算出2万6000多个星系的金属含量后发现,大多数星系的结局不是爆炸,而是缓慢萎缩。
不过,彭英杰说,即使大多数中型星系死亡原因已经明了,“杀手”是谁依然存疑。
“嫌疑犯”不止一个。其中一个可能的因素是太拥挤。假如星系处于一个繁忙、庞大的星系群,那么它从周边汲取氢气生成恒星的过程,可能会受到干扰或被打断,触发“窒息”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