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女性也一样不遑多让,患上大肠癌的人数仅在乳癌之后。
大肠癌的发病与日常生活习惯密不可分。当生活条件越富裕,人们罹患大肠癌的机率越高,尤其是近年来国人的饮食习惯逐渐西化,西方国家高油脂及高肉类的饮食习惯,使国人罹患大肠癌人数逐年攀升。
癌症专科顾问刘胜辉医生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世界上大肠癌高发国家的饮食特点,多是高油脂、高肉类及低纤维素。
他指出,大肠癌发病率有地域性的差别。一般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发病率比较高,像以肉食为主的西方国家,其大肠癌患者比较多;而日本及非洲国家的患者,相对较少。
他表示,大肠癌的形成是由许多因素造成的,其危险因素包括摄取过量高脂肪类及油腻的食物、缺乏运动、抽烟、酗酒及过胖等。
他坦言,大肠癌可发生在结直肠的任何部位,最常发生于直肠(Rectum),其次为乙状结肠(Sigmoid Colon),约占70%。值得留意的是,有遗传性非瘜肉病结肠癌(HNPCC)基因的人,发生癌症的部位则常见于右侧结肠(盲肠、升结肠及横结肠右半部)。
对此,刘胜辉建议,凡年龄达50岁以上的人们,即使无任何症状都需要定期接受大肠癌的筛检(例如粪便潜血检查及全大肠镜检查等)。
若检查结果正常,之后每10年再做一次结直肠镜的相关筛检。“相反地,若一个人有大肠癌家族史,就必须比一般民众更早接受大肠癌的筛检。举例来说,若一级亲属(如父母、兄弟姐妹或子女)中有一人在60岁时确诊为大肠癌,那么其他一级亲属受促比该名大肠癌亲属的发病年龄,要提前10年开始做大肠镜筛检,也就是说他们在50岁开始就应该频密做检查。”他说。
定期筛检追踪 及早揪出
定期筛检追踪及早揪出所谓:“预防胜于治疗”。大肠癌的筛检方法有很多,包括粪便潜血检查(Fecal Occult Blood Test,简称FOBT)、直肠镜检查(Proctoscopy)、乙状结肠镜检查(Sigmoidoscopy)及全大肠镜检查(Colonoscopy)等。当中,防治大肠癌最简单、经济及有效的方法,非粪便潜血检查莫数了。
粪便潜血检查
刘胜辉解释道,粪便潜血检查是指检查粪便里,是否有肉眼看不出来的血液。由于大肠癌的肿瘤或瘜肉,会受到粪便摩擦而出血,血液因而附著在粪便排出。“因此,透过粪便潜血检查,能帮助人们早期发现大肠癌或瘜肉,再经由全大肠镜检查作进一步诊断。唯有及早接受治疗,才有机会及时阻断大肠癌的发生与进展。”
同时,他也强调,验血不是检查是否患有大肠癌的恰当方法。只因其中的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简称CEA)检查,在早期癌症既不具特异性,也不具敏感性,因此无法当作筛检或早期癌症诊断的用途。
“癌胚抗原是癌症指数的一种,确诊癌症并不能用癌症指数来做为‘早期诊断’。要知道,指数正常不代表没病,而不正常也不代表有病。其实,癌症指数乃肿瘤专科医生用来追踪治疗效果的参考,切勿滥用。”他说。
全大肠镜检查
他指出,全大肠镜检查是目前发现肠道肿瘤和癌前病变(如结肠息肉)中,最重要和有效的筛检方法。全大肠镜检查是通过肛门进入直肠,直至盲肠的一种镜检技术。它可检查全部结直肠,除了利用内视镜检查结肠处有无病变,还能执行组织切片检查(Biopsy)或瘜肉(Polyp)切除治疗。
尽管如此,他强调,全大肠镜检查的好处虽多,但仍属于侵入性(invasive)筛检,还是有部分病患会产生相当的疼痛与不适,严重者会引起并发症,甚至有发生肠子受伤的风险。
乙状结肠镜检查
乙状结肠镜检查可检查全部直肠及部分乙状结肠,有助发现60至70%以上的大肠癌患者。若可弯曲的乙状结肠镜和粪便潜血检查配合筛检,则可侦测出更多的大肠癌和瘜肉。当此检查发现大肠癌或瘜肉时,须进一步接受全大肠镜检查。
瘜肉:早期信号 致命元凶
刘胜辉坦言,某些癌症的发生与遗传及基因突变,有著莫大的关系。大约有5%的大肠癌发生,与基因遗传有相当关系。其中以家族腺瘤性瘜肉症(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简称FAP)及遗传性非瘜肉症结肠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 posis colorectal cancer,简称HNPCC),又称林奇综合症(Lynch Syndrome)最为明显。
家族腺瘤性瘜肉症(FAP)的特色,为全大肠内密布腺瘤性瘜肉。若未治疗,病人有瘜肉演变为肠癌的可能性。FAP为显性遗传,乃患者的第五对染色体上APC基因失去功能所致。患者的子女约有一半机会,得此遗传而致病。
遗传性非瘜肉症结肠直肠癌(HNPCC或称Lynch Syndrome)的特点,为病患年轻时即会产生癌症,主要为大肠癌、子宫内膜癌及其他癌症,例如卵巢癌、胃癌、泌尿道癌、脑瘤、胆道癌及小肠癌。其结肠直肠癌常为多发性,且各种不同癌症分布于家族中各成员。
“大肠癌不是一天造成。一般而言,由良性瘜肉演变成大肠癌约需要10至15年。为此要防范大肠癌,便应及早发现瘜肉所在。”他说。
痔疮:假象伪装 延误迎死神
刘胜辉表示,大肠癌的早期症状不明显,造成患者常常误以为是其他疾病,而忽略对大肠癌的诊治,因此耽误最佳治疗时机;尤其是大肠癌与痔疮,两者的共同点是大便带血,往往容易混淆,出现误诊漏诊的情况。
他强调,若大便带血的情况频密出现,民众就需提高警惕,这时可使用直肠镜检查来查明真相。值得提醒的是,患者也能同时患有痔疮和大肠癌,故不能掉以轻心。
他说:“若你发现身体最近一直出现大便带血、排便习惯改变(一下子便秘、一下子腹泻)、大便变细小、食欲降低、体重莫名减轻等症状现象,切莫轻视、姑息,应积极就医检查,及早做出诊断。”
提及预防大肠癌的方法,刘胜辉指出,预防大肠癌需从改变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做起。除了多运动之外,还要减少进食油腻食物及加工食品,并做到戒烟及减少酒精摄取。当然,少不了大肠癌的筛检,才能及早诊断,减少大肠癌的伤害。
随著医疗科技的发展,大肠癌的治疗方法多不胜数,包括外科手术、化疗、放疗及标靶治疗等。
去年9月,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两项治疗大肠癌的新药——即由Sanofi制药公司研制的Ziv-aflibercept,与Bayer制药公司研制的Regorafenib。
前者获批用于与FOLFIRI化疗方案,联合治疗成人结肠直肠癌。它是一种血管生成抑制剂,可使肿瘤因缺少足够的血流供应而无法生长;而后者则是多激?抑制剂,大用于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