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会笑,难过会哭,是情绪,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而看到有人受伤、处于危难,会伸出援手、积极作为,就不只是情绪,而是同理心。
小孩缺乏同理心,不懂得为别人著想很正常,因为他们的情感还没成熟到可以站在别人的立场为对方设想。不过,孩子若长大了还是这么自私,不懂得体谅别人,便会对他们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同理好说不好做,却也是一定要做的一件事。想提升孩子的同理心,那么大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落实自己的同理心,就显得非常重要。
“如果你是他,你会怎么想?”这是我们常常脱口问孩子的一句话。孩子有时会回应:“我又不是他,我怎么知道他会怎么想?”当然孩子不会是他,但孩子可以试著去感受、去体验。转换一个角色,就像一个杰出的演员想要清楚地诠释剧中角色时,也需要去揣摩、去想像:“如果我是他,那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感觉?”
例如:当孩子看见一个小女孩骑脚车摔倒了,这时他不需要觉得对方很可怜、需要同情,而是去想像当自己也像眼前的小女孩摔倒时,那存在于身体上的疼痛、心理上的尴尬,特别是在众人面前。想像一下,如果眼前摔车的是自己,或许你就比较能够同理对方的心情。
“摔车真的很痛。我感觉到,在众人面前摔车,让你很尴尬,身上的伤也一定让你很疼痛。”当你把自己的感受反映给孩子,孩子也会接收、体会到你对他的了解。这时,就比较有机会能够依此细细去揣摩对方。
或许有些大人会说,看到孩子出现不恰当的行为既生气又担心都来不及了,也就是自己的心情都顾不了,哪还能顾得了孩子的心情呢?这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要教育孩子之前,了解及管理我们自己的情绪就很重要了。
Q:如果孩子因抢不到玩具而大发脾气,家长该怎么办?
家长应先安抚孩子的情绪,然后藉他的感受加以引导,令他学习同理心,像对他说:“小朋友的玩具若给你抢去,他一样会不开心。”当孩子愿意听家长的指导,拿玩具和别人交换玩具,家长须给予赞赏,强化他的动机。若家长的各个建议孩子都不接受,家长可以用其他玩具引开他的注意力,以免争执恶化。
有些孩子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时会反应激烈,大叫大喊,尤其在公众地方,令父母难以招架。遇到此情况,家长宜带孩子到人少及安全的地方,好让孩子及家长的情绪都安静下来,然后才向孩子解释,辅以道理,这样子道理才较易入耳,不会挑起孩子更大的情绪反应。
Q:孩子总是欺负或虐待小动物,家长该怎么办?
因为年纪小不懂事,小文看到小昆虫会想把它们抓起来玩弄,然后踩死,起初爸爸妈妈动怒大声斥喝他不要那么残忍,但他充耳不闻,愈玩愈起劲。
这对父母冷静一想,要用智慧及同理心开导孩子,珍惜生命。于是,用和缓的语气问小文:“如果今天有一个巨人把你抓起来,然后把你的手脚扯断,最后再把你踩死,你要不要呢?”
小文听后一直摇头哭著说:“我不要啦!那我以后就看不到爸爸妈妈了!”父母继续追问:“那些小昆虫也是有爸爸妈妈,而且你在玩它的时候他也很害怕啊!”
小文低头想像,然后就跟爸妈说:“我以后不敢了,我会爱护小动物,我希望它们也能跟爸爸妈妈平安住在一起,就像我们温暖的家一样。”
促进同理心的教养策略
讨论情绪与感觉
当孩子看到父母抱年幼弟弟或妹妹,出现忌妒的情绪和行为,此时若父母没有适当处理及安抚,总是解读为孩子在生气,可能会造成孩子无法区分忌妒与生气的差异,导致日后孩子在感受他人情绪时,出现错用的状况。
建议父母可在生活中多与孩子讨论、沟通,帮助孩子标示情绪与感觉,同理心的表现过程必须先具备察言观色的能力,接著解读对方情绪,最后才能产生同理的行为表现;因此,如果父母经常和孩子沟通、表达情绪,自然而然,孩子也会懂得辨识各种感觉,进而理解他人的情绪行为。
父母应以身作则
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道理说得再多,都不如父母亲身示范来得有效。现今许多父母都成为低头族,大部分时间都在玩手机,忽略亲子间的亲密互动时间,当孩子需要父母关心却受到忽略,某种程度上会造成情绪上的起伏与不安。当孩子情绪处于不稳定状态时,又怎么能将心比心地同理他人?
角色扮演学同理
有些小朋友的自我中心意识较强烈,建议家长不妨透过角色扮演的游戏,让孩子学习站在他人立场思考。角色扮演游戏确实有助于培养同理心,例如:孩子与玩偶进行角色扮演的想像游戏,借由不同角色之间的对话,使孩子有机会转换不同角色,并练习以他人的立场表达感受。
除了想像游戏,父母也可以运用绘本帮助孩子标示感觉,建议可选择人与人之间互动的内容,例如:描述离家的焦虑或与父母分离的感觉等,透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协助孩子标示各种感觉,亦能培养同理心。
以上是培养孩子同理心的小撇步,执行的效果取决于家长和孩子之间是否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如果家长平时提供一个温暖的教养方式及情绪的支持,不论是在引导、讲道理、示范、指示等方式都会得到较好的成效。
建议:称赞好行为
孩子对责备感到敏感或顶嘴,表示他很期待被鼓励被喜爱,责备容易起反弹,因为他在乎大人的鼓励,所以可做为提升正向行为或好的行为的方法。
做法是,忽视孩子负面行为,多注意称赞好的行为,大人也要多示范称赞周遭一些事物,让孩子也学习以正面的角度看待事情,也示范说出别人的感受、想法,让孩子也能站在不同角度看事情。倘若孩子表现出同理或其他礼貌或正向行为时,请不吝惜称赞,并要指出他那些行为做得很棒,若又是顶嘴、态度差等负面行为,建议可先暂时忽略。
同理心发展与表现
0至1岁:
这个阶段的宝宝,如果听到其他宝宝哇哇大哭,也会没来由地跟著哭起来,这是反射性哭泣,虽然他们并不会为别的宝宝而伤心难过。
1至2岁:
可以大略体会别人的身心状态,能从他人情绪的反应中领悟到怎么安抚他人、分享快乐给他人,甚至激怒他人。
3至5岁:
能推测别人的意图想法与感受,且根据这些讯息与对方互动。懂得帮助人、与人分享,会以动作或语言表示安慰、保护,对别人流露关心和担心,可谓同理心反应的基础。
6岁以上:
认知与角色取替能力较为成熟,能准确地体会他人的情绪感受与认知观点,并且给予适当的回应。孩子到了大约7岁左右,慢慢就能了解到,即使别人跟自己是处在同样的情况中,别人还是可能会跟自己的想法不同。
同时,他开始可以考虑到别人的立场,能推测别人怎么看待自己。因为拥有这些能力,这个阶段的儿童可以预测别人对他的行为可能有的反应,对人际之间的知觉也会因此变得更敏感而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