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命百岁是不是一种福气?热爱摄影艺术的驻台湾大马摄影师张国耀自觉,人类能够活到100岁是一种福气,是个强韧生命力的象征。2011年至2013年间,他跑遍全台,拍摄了一辑以百岁人瑞为主题的黑白照,记录超过140名人瑞的百岁故事。
一直很好奇,为什么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会想以百岁人瑞为摄影主角?“其实是一个缘分,大四准备毕业专题时,适逢台湾庆祝‘中华民国建国100年’,于是想到要拍100名百岁人瑞,就是这一个单纯的想法,开始了这个百岁专题,没想到引起如此大的回响。”
张国耀从小父母亲离异,由外公外婆拉拔长大。也许是自小被外公外婆抚养,因此对老人特别有感情。提到拍摄这个作品,他苦笑其实还有一个难度,由于自己出生于单亲家庭又离乡背井,走入别人的家庭与人们充分互动去完成作品时,每一次与老人们的接触都会有新的感触。
“我出世时,爷爷已不在人世,而与奶奶相处的时间也不长,所以从小到大我跟外公外婆的感情最好。”因为与外公外婆最亲,张国耀在拍摄《百岁》期间,每当与爷爷奶奶接触时,都令他倍感亲切,特别是遇到懂得说客家话的爷爷,让他回想起过去自己以客家话和外公聊天的情景。
说到自己的外公外婆,张国耀遗憾道,在他走入摄影前都没有想过为自己的亲人做一个纪录,迷恋上摄影后,方想开始行动,却已物是人非。
“以前很少拍照,小时候的照片都好少。长大后自己和外公外婆连一张合照都没有,现在想合照也都没机会了。”他说,外公在数年前去世了,他对于自己再也没有机会跟外公合照而深感遗憾。
如今,因长期在国外发展,张国耀每年返马和外婆团聚,他告诉自己一定要不时替外婆拍照。他笑说,为老人家拍照并不简单,“外婆很少有机会拍照,每次拍照都会紧张,要把镜头前的外婆逗笑也要下一番功夫,避免让她折腾太久啊!”
7年拍摄反思“老”印象
这辑《百岁》摄影集内汇集各种不同表情的沧桑面孔,包括百岁夫妻等等,这些老人脸上的皱纹,都详尽地记录了他们横跨一个世纪的生命长度。张国耀用镜头,让老化这件事变得鲜明而立体。“百岁真的是福气吗?要质还是要量呢?我希望《百岁》的作品可以让观者认真去思考,去反思。”
完成《百岁》摄影专题至今已有3年,张国耀依然在省思,生命究竟该在乎的是长度,还是宽度?
“活得越久越快乐”,他似乎不以为然。“活到一把年纪,失去熟悉的生活环境与朋友,勉强自己适应陌生环境,遵守别人家的规矩,甚至还可能需要他人照护,像是他人眼中的‘麻烦包袱’,又有何幸福可言?”与其搬去与子女同住后,才发现子女负担不了照护之责,最后只能迁往老人照护中心之类的设施,还不如始终住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安度馀生。
张国耀说,每次的拜访,都是一次深入的了解。透过深入这些长者的家庭、生活,能了解台湾高龄政策的问题与不足之处。“人们对‘老’有著不少刻板的负面观念,老了等于退化、孤单、等待死亡…这些观念应该调整,我认为,老人要活得开心、有尊严,整个社会、家庭才会和谐。”他续言:“反观是我们现在许多年轻人,已经停止学习新事物,这是不是也是一种老的象征呢?”
人瑞名单随时生变
2010年10月,张国耀开始著手为《百岁》摄影集进行构思及拍摄工作,通过朋友、各政府机关的协助下,寻找散布在台湾各地的人瑞芳踪,并且逐户联络和拜访。“台湾政府公布百岁人瑞的统计调查,全台湾共有1399名百岁以上的人瑞,但台湾共有122个县,要如何登门找人对我来说,是一个难题。”为了网罗散布在台湾各地的人瑞,人生地不熟的他得靠朋友穿针引线,也通过校方代为发函向各县市政府求助。
拍摄过程中,张国耀也曾被一些家属刁难,也曾碰了一鼻子灰,但总的来说拍摄过程尚算顺利,大部分人瑞都非常乐意接受采访。张国耀不谙闽南语,当他遇到只会说台语、家里又正好没人可以充当口译的阿公阿嬷时,他就得找上通晓闽南语的同学跟他一起去拍摄。“台湾的阿公阿嬷几乎都是用闽南语夹杂著日语交谈,和他们接触久了,我也开始懂得说上一两句福建话了。”
活久了,就腻了
对于晚年拍照的避讳,张国耀说,人们一般认为这样的行为会有带走灵魂、接近死亡、遗照的观感,但是对于他的到来,家人还是愿意帮忙、接纳或是抱著感谢的心,感谢他为他们家的老人留下纪念。况且,手上握有人瑞名单,却不一定见得著,毕竟谁都不能确定,生命的终点何时到来。一次,张国耀在台湾澎湖拍摄名单本来有10名位百岁人瑞,到他出发前,已经走了5人,还有一人在住院,所以他只拍了4人。
“有好几次我结束拜访后的几个星期或几个月,突然接到家属的电话通知,说老奶奶或老爷爷去世了,听到这个消息,我的眼泪就掉了下来,之前去看他们时,他们还很健康啊!”张国耀说,虽然长寿一直是“福气”的代名词,但是想要活得久又过得好,却不容易。有些百岁的老爷爷、老奶奶儿孙满堂,享尽天伦之乐,却也有些百岁人瑞孑然一身、终年索居,还有些住在安养院里,连起身都很困难,他们对张国耀说,“活得好久了,好腻了,活著没意思,想死又死不了。”
长命或非人人所愿…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曾经访问约2000名美国成年人,了解他们会否选择医学治疗、延缓衰老等换取可活到120岁或更长命。以为人人都追求长寿?56%受访者的答案是“否”。
被访者心中理想的平均寿命是90岁,有逾半更认为,若活到120岁将对社会不利。活到120岁,眼下虽不是人人皆有此福份,但未来则难说了。全球人均寿命一直上升,已是不争事实。以美国为例,当地人口普查局估计至2050年,全国至少有40万人活过100岁。在亚洲,全球数一数二长寿的香港人也愈来愈长命。据过往统计处的资料显示,男性平均寿命,由1971年的67.8岁增加至2011年的80.5岁,女性则由75.3岁增至86.7岁。只是,如果“比长寿更长寿”,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