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负利率的一个明显副作用,是毒害银行的业务模式和证券价格。
日本央行追随欧洲央行(ECB)及其他央行,采取了负利率政策(NIRP),甚至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美联储)也在做模型测试,看如果采取负利率,银行业将做何反应。
看看市场价格就知道,银行业及其股东还有债券持有人都不喜欢负利率,一点也不喜欢。
日本的银行股指数自利率为负之后下跌近15%,今年累计下跌约25%。欧洲银行股指数也大幅下跌,今年迄今下跌23%。
瑞士信贷上周四公布令人失望的业绩之后,股价暴跌11%。与德意志银行相关的证券价格也明显下跌,尤其是应急可转债(或有资本债券/contingent capital bond)。这种债券的风险相对更高,如果银行出现问题,将强制性地转换为普通股。
投资者为什么突然变得不喜欢金融中介业务,这其中有若干基本原因。
对能源和自然资源公司的贷款看起来充满风险,对中国以及巴西等新兴市场的曝险可能同样如此。
大环境看起来是,全球利率将进一步走向前所未知的水平,这将愈发减少银行业收入,削弱它们作为金融中介的业务模式。
全球政府债券的供应中,目前约有10%收益率(殖利率)为负值,而银行配合监管规定被迫或多或少持有政府公债。
当然,随著利率调降,银行持有的这些债券价值上升,但是这种形势下的走势,并没有办法保证是可长可久的业务模式。
同时,负收益率将进一步损及净利差(NIM)--也就是银行必须为融资支付的利息与向贷款方收取利息费用的差距。
负利率政策实施已超过一年的瑞士,就是一个颇具参考价值的实例。
尽管瑞士央行对部份利率市场具备相当大的控制权,但他们还是不能强迫民间银行亦步亦趋追随。
因此,由于银行的再融资成本赶不上市场利率下滑的速度,瑞士中长期抵押贷款利率实际上是上升的。
天真的模型?
利率对一个经济体发挥作用的经典模式,就是利率下滑时,贷款需求就会增加。
不过这套模式并非放诸四海皆准。以日本为例,极低的利率并未激发基层企业借贷,因为企业也会推算人口变化效应,并明白需求不太可能足以促进新的投资。
在欧洲情况亦是如此,虽然低利率对银行资产负债表上部份资产的价格起到了明显的帮助作用,但似乎并没有让银行的金融中介职能满血复活。
不但如此,从市场来看,银行中介的特有价值的下降速度,超过了其所拥有的债务价值上升速度,并且还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
从我们所经历的银行股下跌这一点来看,展延信贷的银行会越来越少,负利率有可能会无限期延续下去。
日本野村总合研究所首席分析师辜朝明称,在有了多年过度举债的经历后,大多数人都在纷纷偿还债务,而不是举债。
这使得以利率作为刺激手段的旧有模式不再有效。
“理论而言,通货膨胀是一种可为央行所控制的货币现象,因为央行可以控制货币供应。但这个理论必须要在有大量民间借贷方的环境下才能成立,”辜朝明在给客户的报告中写道。
“但在泡沫覆灭后资产负债表缩水的环境下,上述条件无法获得满足,因此这一理论显得毫无意义。”
然而可以确定的是,假设2008年情境重演也非明智之举。当前银行虽然持有一些问题遗留贷款,但资本和韧性均好于上述危机之前。
不过金融危机之后,银行面临著“非中介化”风险,一方面是因为技术,一方面是因为低利率。当前的形势的确给银行带来了一些疑难。如果银行不发放贷款、不去挣钱,那么银行又可以干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