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肖老师’还是‘萧老师’啊?”系里的群体聊天室里有同事问道。
我们汉语通识教育(CSL)系里有三十多位中国籍专任助理教授,大家平时都叫我“肖老师”。中国以“肖”为“萧”,这个我很久以前就已经知道,所以只要我自己把姓氏写对,倒也没必要每看到一次就去纠正别人,以免影响交际。
然而,正因为我从来都不把自己的姓氏写成“肖”,终于有好奇的同事忍不住发问了。于是我就在群里给他们解释:“萧”的简化字就是“萧”,不能再“简写”成“肖”。“萧”氏改成“肖”应该是“二简字”(《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留下的问题,但这个方案最终被废除,“萧”仍应写作“萧”。我曾问过祖父老家的远房亲戚,广东省大埔县百侯镇的萧氏宗族是否都已改姓“肖”,对方告诉我村里的人自文革以后就改用“肖”字,但宗祠里的牌位依然保留“萧”的写法。从他传过来的照片中不难发现,当地萧氏一族在闹元宵时灯笼上写的仍是“萧”字。
说明一切后,中国同事们纷纷开始改称我为“萧老师”,偶尔有一两位同事写成“肖”,不用我开口,马上就会有其他人出来帮忙纠错:是“萧”而不是“肖”。写错的老师也连声道歉,这样一来我反而觉得挺不好意思的。
本地有些搞语文规范工作的人士强调要“与国际接轨”,无视国情有别,什么都得跟随中国的习惯。殊不知“国际”说的是“国与国之间”,“习惯”更是要互相尊重的。就像我跟中国同事解释清楚后,他们并没有以“汉语宗主国”自居而要求我这个来自“非主流中文使用地区”的人跟着“习非成是”。反之,他们非常尊重我的习惯,不仅还我正确的姓氏写法,还互相提醒不要再写成“肖”。这才是真正的“与国际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