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印度总理莫迪在印度独立纪念日上扬言,印度要在未来5年成为全球第3大经济体,也要在独立百年周年2047年成为发达国。这个豪言能否实现?则有待时间来证明。
印度国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人口14亿多,在2023年已超越中国成为全球第1的人口大国,而且估计到2040年可能达到16亿人;人口庞大是利是弊,还得看各种综合因素的作用。就印度而言,这恐怕是弊大于利。
因为,印度人口快速增长主要在于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北方讲兴地语的各邦,且主要是乡区,文化与知识水平较低的地区。在地方人多与缺乏水源的情况下,人口过快的增长将为就业带来很大的压力。
通常情况下,要吸收庞大的乡区与农村的多馀人口,主要是靠工业化。在这人工智能日愈发达的时代,要靠工业化吸纳庞大的剩馀人口并非易事,更何况这是个招商引资日趋激烈的时代。
在印度还有一些特殊的因素在起作用,如南方讲不同语言的经济较发达的邦,一向对北方持有戒心,害怕被北方人同化。这个南北差异与发展差距也会引起邦际紧张。毕竟,印度是个在人种、语文、宗教、种姓、阶级与地方主义等方面,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紧张,也存在不少分离运动。
实则,印度乡区还存在一股要求公平分配土地的毛派武装力量(Naxalite–Maoist insurgency),尽管如此,由于发展起点低,经济增长速度快,未来十年也可能维持年均约5%的增长率。这倒有可能使印度在未来10年内,成为全球第3大经济体。
当然,这是就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总量而言,若是就人均收入言,依然是很低的。
在2022年,印度的GDP约3.3兆美元,全球排名第6,仅次于美国、中国、日本、德国与英国。2023年应会超越英国升级入第5名次,若要超越德国与日本,则需要更长的时间。
至于要赶上中国,恐怖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因为中国的增长率也可能在未来10年保持约4-5%,而不像发达国家如日本、德国一样很可能只有约1%年均增长率。
之所以,也涉及人口老化的课题。当前,印度65岁或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约7%,远低于中国的13%或日德的超过20%。因为人口相对年轻与发展程度较低,印度可吸引更多的劳动力密集产业;而且由于其市场规模大也有利于发展。发展需要规模效应产业,如汽车工业、手机业等。
当前的执政联盟,即莫迪政府正在进行一系列的市场化改革,如放宽严厉的劳动法;出台消费税;改革货币;甚至是农地改革;只是由于印度是个政党政治竞争异常激烈的国家,推行市场化改革会碰到更多的阻力,特别是农地改革。
此外,印度也爱搞保护主义与挑赢家的朋党主义,这些作风有利也有弊,或多或少会冲击到招商引资。整体上言,未来10年,印度虽可能维持约5%的增长率,但不大可能出现类似中国过去30年多年来的近10%的高速增长。这即有国内因素也有国际因素。
从体制上言,不论是好是坏,印度不容易搞大规模的改革,也不容易出现大好或大坏的后果;比较可能的是有进有退,或者是进3步退2步或1步,如农村土地改革受阻便是一例,而挑赢家的作风也在国内引起激烈争执。
从国际形势看,也是有利有弊。有利的一面是,目前美国有意利用印度制衡中国;因此,也有意扶持印度成为一股可制衡中国的力量;只是印度是个有大国心态的国家,也一贯采取独立不结盟的外交政策,不太可能盲从美国。此点,也可从其对俄罗斯的态度中一窥究竟。
另一点是,当前的全球化虽然依然在进行中,可已不像过去30年那样强劲。实则,连美国也要搞保护主义与再工业化。
此外,由于印度虽是个发展中国家,可其国防军事开支却偏高,如GDP只有3.3兆美元,可年度国防的军事支出却是700多亿美元,远高于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等,对一个基础设施尚不够完备,且识字率偏低的国家而言,这是一个过重的负担,它难免会在整体上影响到印度国民的素质。
结而言之,在未来10年,印度是有可能成为全球第3大经济体。实则,若从购买力平价的角度看,早在多年前印度已是继美国与中国之后的第3大经济体。
印度的真正问题不在于是否能成为第3大经济体,而是能否全面地提出人口素质与生活水平,这才是关键。对绝大多数印度人民而言,成为第3大经济体并没有实质意义,因为印度人口太庞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