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16日,经济学人智库公布了《2017年全球宜居报告》(The Global Liveability Report)。经济学人智库的宜居性评级,对城市的个人生活可能会面临的困难及挑战作出了量化,并针对全球140个不同城市的稳定性、医疗卫生、文化与环境、教育以及基础设施五大指标,涉及超过30个定量定性因子来进行评分。
澳洲墨尔本夺分最高,连续7年蝉联全球最宜居城市。而全球首十大宜居城市排名中,澳洲与加拿大分别各占三席。亚洲方面,表现最好的是全球排名第13的日本东京及第14的日本大阪。其次是邻国新加坡,也是有史以来首次成功打败香港,晋身亚洲排名第三宜居城市。至于我国方面,首都吉隆坡排名则和去年一样,排在全球第70名,继新加坡后成为东南亚第二宜居城市。
槟城的期望
虽然我国只有首都吉隆坡在经济学人智库的全球宜居城市排名上榜,但槟城也曾在2011至2012年被瑞士人力资源信息及顾问机构评选为“十大亚洲最适合居住城市”之一。州政府一直以来都期许将槟城打造成为一个国际宜居城市,一个可以吸引投资者、游客甚至是专业人士选择移居的城市。
然而,两周前槟城因连续下了4小时豪雨而累积了平均每小时100毫米的降雨量;超越了极大豪雨级别平均每小时60毫米的雨量,因而造成了槟威多个地区发生严重水患。这起事件不但震惊了全国人民,也让槟州子民叫苦连天,饱受积水的煎熬。部分路段甚至因灾情严重而导致交通陷入瘫痪,许多上班族也因此被困在车龙里数小时动弹不得。
除了从山坡倾泻而下的“泥浆瀑布”淹埋了组屋居民停靠在山壁的车子,这场豪雨也导致土崩树倒,危及人民性命安全。事实上,多个被槟城人列为“淹水区”的低洼地区逢雨成灾已是司空见惯。尽管如此,每当豪雨侵袭,槟城人最担心的莫过于淹水。这个问题让民众常过著提心吊胆的日子,深怕下起滂沱大雨后家园又会否再水浸。
近年来,随著槟城,尤其是槟岛发展迅速,人口与交通工具的剧增也促使我们需要一个长远及完善的永续发展规划。槟城是否仍然是一个可宜居城市这个课题已开始广泛地在草根阶层热烈讨论。
早在2012年,槟城论坛曾举办一场论坛,邀请槟州首长、行政议员、市议员及规划师一起和民众一同分享如何打造槟城成为一个国际的可宜居城市等相关课题。这场论坛吸引了许多关心城市发展的槟州子民积极参与,并踊跃地提出他们对这个城市发展的看法与建议。那么,一个可宜居城市到底应具备什么因素呢?
宜居城市三大要素
中国学者张文忠在其发表的《宜居城市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探讨》论文里综合了外国学者对宜居城市研究的分析结果,并指出西方国家对于宜居城市的理解比较著重于当前及未来市民生活素质的主要三大要素,即宜居性、可持续性以及适应性。
研究结果显示,一个宜居性的城市不应忽略城市人的居住环境素质,同时也应注重并鼓励市民积极参与城市发展与决策。例如,在一项发展计划开始之前,有关机构向民众说明计划工程的详细内容,并公开搜集人民意见及从中加以修正,以使发展计划更趋完善,继而惠及广大市民。当然,如果在搜集民意之后政府仍一意孤行,那么一个城市的宜居性就会是一个疑点。
除了注重市民当下的生活素质,我们下一代的生活质量也是不容忽视的。所以,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潜能是非常的重要。此外,一个宜居城市应该具备对困难和危机的适应能力。随著全球人口不断增长,越来越多人选择移民到城市里生活。因此,城市土地供应不足将会是一个严重的课题。而一个城市又该如何去面对及适应这个趋势,绝对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换言之,上述提及的五大指标和宜居城市的三大因素是息息相关的。目前,槟城面对的问题除了是扰人的交通阻塞,土地不足以及过度发展所带来的后患,如:土崩、闪电淹水和缺少绿色空间等等皆对槟城的宜居性有直接的影响。
在注重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同时,我们往往忽略了城市化发展速度对这个社会所带来的影响。我们需要的无疑是一个更完善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并使其推动社会经济、人文及环境得到平衡的发展,带领槟城迈向国际宜居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