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华人人物志》结构上是一本人物传略,录取和撰写马来亚、马来西亚百余年间具有社会影响和功绩成就的华人,记述他们的生平及所经历的重大事件,突出其领域的责任、参与和贡献,并叙述人物的思想情操、性格特点,以及历史地位。它的实在内涵则是一本马来西亚华人群体族谱。
《人物志》全四册,人物生年始于17世纪,活动期止于2000年代尾左右;可以视之为约350年来马来亚、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史的缩影。全书以人物名字拼音字母排列,“内篇”420人,“外篇”12人,共432人。全书牵连七、八代马华人,横跨三百余年的岁月,包括前英殖民时期与英殖民时期的约一百余年、二次大战期(日治期)的7年、独立后马来亚、以及马来西亚联合邦的约50年,足以反映马来西亚华人从中国南来、生根、建设,以至面向世界的各个阶段在各领域丰富多彩的参与,以及他们在一个新兴国家曲折动荡发展中的角色。无论就人数、成就、领域来看,都可以呈现出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参与的幅度、广度与深度。
人物反映历史进程
历史在进展、演化、变迁,而人物作为之大,是公认为最主要的动力。无人无以记事,无人无以彰史。以这些人物为载体,足可反映一个族群离乡过海的冒险历程,足可反映一个地方某方面历史的大势大端,足可折射出一个地域内的社会历史的发展脉络和兴衰起伏的变化过程。社会是各种各样人物纵横驰骋的舞台,其中各类代表人物的活动更为历史增添了绚丽的色彩。马来西亚华人史如果要获得全面性的论述,人物志是不可缺的重要元素。
马来亚、马来西亚华人的身份认同的演变轨迹,可以书中窥其一二。马来亚、马来西亚华人历史早期是一部移民史,一方面思想意识上面向祖籍国,另一方面在新地斩棘披荆,以图求存发展。大战期间投入支援抗日,捍卫家国,前仆后继奋不顾身。争取独立期间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塑立公民地位逐渐本土化,深化国家认同与多元文化,50年来凭著自身的努力和才华,奋发图强,如今在全球化国际化的浪潮下,跨越国界,走向世界。从华侨、华人、到华裔,再到世界公民,每一阶段图景灿烂,其历史嬗变过程宏大、漫长而辛苦,用心的读者不难看出这本书叙事论人所包含的社会历史意义。
揭示大马华人社会史
此志书凸显的是人物,注重他们对社会的承担以及推动作为,更深一层的目的,是希望它是一本揭示百余年马来亚、马来西亚华人的社会史。从具代表性人物的叙述,一位读者可以了解到百余年来马华社会的历史进展、事件、各个阶段马华人在各领域的作为。
它的编辑与撰写方式,使到它不能是一本思想史、文学史、政治史、教育史、艺术史、社团史(然而却含有史轨迹的元素);而是一本通过凸显人物的作为、反映社会进展、窥看历史嬗变的人物志。换言之,它是一本注释大马华人社会百年变迁的人物志。
从这一个角度切入后,收录范围就更广阔了,即“曾经在马来亚、马来西亚活动、有影响、成就、推动作用的华人”都可被纳入,也更配合上述的“此书作为马华社会史”的历史架构的思路。当初一般人觉得太牵强被纳入的如黄遵宪、辜鸿铭、康有为、孙中山、林语堂、郁达夫等,都可以被收录,因为现在我们探讨的是“马华的社会史”,而不是“马来亚、马来西亚华人”史这一个特定范畴。严格来说,这些都不是一般概念里的“马来西亚华人”,但是他们在马来亚的活动以及给予后代的影响是无可否认的。当然我们也意识到,把这些人物归类为“马来西亚华人”争议性太大,故另辟“外篇”以区别其身份属性。他们最后的身份归属中国,不宜以“马来亚/马来西亚华人”冠之。至于走在出马来西亚后与“马来西亚属性”没有任何关系者,编委以开放的心灵,把马来西亚置放在国际版图之中,申述一代人物活动疆域的扩展与分身认同的嬗变。把此志书的书名诠释为《马来西亚·华人人物志》未尝不可。
如此人物领域的比重也有了较有把握的拿捏。政治人物、社会社团人物、教育人物、经济人物可以放在第一线(即比例上较重),下来是宗教人物、文学人物,再下来则是艺术人物、体育人物、学术人物、科技人物等等。编委一路来的思考是,这本书不是who's who。它必然有一定的思想框架以及重点,各领域不可能有一定的“名额分配”。每一个领域人物的收录也必然反映了“史”的部分,而不是纯粹个人独特的成就。
华人身份认同变迁
一个宏大的核心历史命题—— 即华人在马来亚、马来西亚的身份认同变迁与适应——既呼之欲出了。从百年前的漂洋过海,从史迹尚可考穿著明服的反清人物(如李为经)、到早期拓荒者(如曹亚志、薛佛记、刘善邦等)、到接下来“闯南洋”谋求生计的华人移民人物(如叶亚来、黄亚福、黄乃裳等)、到附体中国政局思潮的华人知识分子(代表人物如黄遵宪、左秉隆、孙中山等)、到独立前后在本土生根繁衍的一代(陈祯禄、沈慕羽、梁宇皋等)、到华人走出马来西亚面向世界与国际接轨的一代(如蔡明亮、杨紫琼、王赓武、周仰杰、古润金等),这是一个变迁极大且曲折的历史画卷,读者都可以各个领域探讨这个大课题。
我们总是习惯仰望有成就的人物,往往忽视了微众的存在与能量。我们一方面肯定人物在历史推展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醒读者无名者在历史进展的关键性。社会史概念的提出,就是希望把个人置放在时代里,视有成就者为具代表性的人物而已。还有社会容易遗忘的人,如农夫、渔夫、小贩、工人、妓女、司机,或者尽责的母亲、孝顺的孩子、忠诚的职员、守信的义工,在大时代的叙事里,这些克勤克俭苦熬苦作芸芸大众的角色如何肯定?当目光著力于发现历史狭缝里的匿名者,我们可以发现,令社会动容、令时代感涕的往往正是微伏于大地的凡夫俗子。微薄的努力,都曾为时代推波助澜。
相信会有读者认定此书为“名人录”,或者是“楷模人物录”、“群英录”、“成功人物志”、 “最具影响力名人排行榜”之类的。一旦定位如此,那么他们一定会批评此书的录取标准。一曰,那些没有被录取的,难道就不是名人吗;二曰,某某人没有贡献吗,这位也算得是英雄啊等等。也有女性友人会提出“为什么女性这样少”的批评。我们在纂修志书时集思广益,常遇到这些意见,且虚心听之,但是不向大众趣味投降。我们坚持编一本不是坊间时常看到的名人录。
此书的编写工作,是独立的。编者都在学术界,凭著“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完成工作。它肯定不是“官书”,因为不是华社华团修纂,更没有任何政府机构的督促。它没有商业考量,与当下名人录之流征求收入名册捐款若干的编书行为不可同日而语。编委凭著一颗开放的学术心灵与良知,收集意见,兼容并蓄,然后以自己的历史知识与判断力,投入点拨。我们无意歌功颂德,也无刻意批判,但是也不采取履历式、哗众取宠的陈述方式。
如何把这些人物放在社会史脉络中,辨析一个人物的历史角色与成就,就是编撰人物志最大的考验。编委认为,我们有义务为学术奉献,也有“权力”为学术立命,此权力即学术话语权。创造更新意义,赋予学术自主,是我们在学术本土化和学术话语独立创新方面进行的尝试。我们希望此书能够提供大家一个对于当前马来西亚华人境遇的历史与现代思考,甄别、撰写、定位人物,为华社兴利捍患者建立一个标杆,并向宏大的历史交代。
(《马来西亚华人人物志》(共四册)出版。此文为该书1万5000字“导言”的节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