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纪念文集可说是目前众多华教出版品的大宗之一。大凡此类题材的出版目的不外是缅怀、记实、见证、褒扬和平反等动机,《林晃昇纪念文集》的出现亦不例外,也肩负著上述的用意。不过,此纪念文集的出版,对编者来说,有一更大的期许,就是期盼能阐释、发扬和继承林晃昇先生对本地华教和民主的贡献。
《左氏春秋》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立德、立功和立言,乃古人所谓的“三不朽”。就此而言,林晃昇作为一位社会活动家,其一生的志业,乃在于致力追求华教的平等待遇。虽然此一夙愿,纵使在他身故迄今,尚未如愿以偿。然而在他领导下,从制定课程、主办统考、师资培训、升学辅导到设立董教总教育中心,一个粗具规模结合社会动员和教育专业的民间华教组织体系于焉完成,为华教事业奠下厚实的发展基础,而其成果仍然让目前的华校生广泛受惠,此属“立功”。
从1980年代起的十年间,林晃昇尝试透过各种政治手段,力求华教在国家教育体系享有平等地位。在经过1982年“打入国阵,纠正国阵”无功而返后,他深刻体会到,若要松动巫统党国体制加诸在华教的枷锁,无法冀望族群政治垄断政权的既得利益者和统治集团从善如流,从内部自我改革。经此一役,以林晃昇为首的董教总顺势调整步伐,在行动上积极串连社会各种进步力量,形成联合阵线;在论述上,将华教运动诉求提升为争取民主人权,多元平等的民权运动,以求在多族群社会里扩大支持面。
1990年,为了把握巫统统治菁英分裂的历史机遇,挑战巫统长期统治的神话,林晃昇毅然率领26位华教人士加入民主行动党,以期一举打破党国支配性体制,透过深化本地的民主化,从而开拓华教生存发展空间。虽然最后功败垂成,改朝换代落空,两线制昙花一现,但也迫使执政统治集团,改弦易辙,调整更改其华教政策,愿意采取较宽松的手段处理个别华教课题,以安抚华社的反对情绪。
为华教拓展新局
林晃昇的政党参与过程虽然短暂,但其所推动的“壮大反对党,促进两线制”的政治实践,却成为往后本地进步华教/民主运动所拳拳服膺的深耕策略和路线。“两线制”从提出以来,经过不同时期,不同人物的努力、挫折、坚持、再努力,终于在308大选修成正果,开花结果,让本地民主运动进入不同的阶段。同一时期,林晃昇积极在华社宣扬、散播和推广民主宪政理念和人权平等思想,启迪民智,深化群众的民主意识,为华社留下极为重要的政治论述和思想资源,影响深巨,此乃林先生在“立言”方面的贡献。
综观林晃昇的一生经历,在华教濒临走向式微时,发挥力挽狂澜的毅力,选择以道抗势,与当权者周旋抗争,从而为华教拓展新局,重燃生机。尔后虽然换来牢狱之灾,仍不改其志,面对不义的政权,不退缩、不回避,不驯服,而是正面迎头痛击。在萧杀的年代,展现个人道德勇气和进步意识。他的言论和实践,是我们社会共同的道德资产。
或许有人会问:林晃昇作为一位华教历史人物,或许对许多华教同道来说,环绕在林先生的人和事是他们集体历史记忆重要的一页,值得珍视和感念,然而对今天我们的社会,谈论林晃昇除了其历史意义外,还有什么其他意义?在编者看来,林晃昇的社会实践和基本关怀,毋宁为吾人揭示,在面对国家制度性的打压和迫害,为维护群体或个人在语言、文化和政治上的尊严,不论在实践和论述上,我们要如何抵抗、反制和排除这些源自于国家的制度性暴力和压迫。林晃昇和他那一代的社会进步人士,穷其大半生来摸索、探问和寻路,对此一问题交出他们的答案和立场。而自榜为“烈火莫熄”世代、“709”世代的人们,往后又给出怎样的答案?这是每一位进步/社运青年无法回避的功课。惟有在这样的问题意识彰显之下,对林晃昇的谈论,才有更深刻的现实意义。
华教平权运动
本书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上半部《论述篇》收录的9篇论文,是林连玉基金在2012年5月12日和13日为纪念林晃昇逝世十周年假尊孔独中主办“林晃昇学术研讨会”的会议论文,该会议是本地首次举办以林晃昇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并邀请相关学者专家,就林晃昇先生在华教和民权的贡献,发表研究心得。会议结束,经各作者同意修订后,此次结集出版。而下半部《追忆篇》则收录林先生的家属、亲友、同道和部属,对林先生追思、缅怀和回忆的文章,当中有一些文章对林先生和一些华教重大事件有第一手的描述和记录报导,相当有历史参考价值。另外,编者将李亚遨、姚丽芳和潘永强三人曾刊登于本地报章言论版有关林晃昇的评论文章,桑景撰写林晃昇遗物中一张林连玉送给林晃昇的照片背后题诗的赏析文章,以及“我们认识的林晃昇”座谈会记要附录在书末,主要目的为保存文献以及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之用。
本书书名“不让他们渡黄河”,是莫泰熙先生的建议,取自1930年代电影《夜半歌声》的插曲〈黄河之恋〉的一句歌词。这首歌由田汉作词,冼星海谱曲,是林晃昇生前最爱哼唱的歌曲之一,更寓意林先生在华教平权运动的大义前,寸步不让的决心。
最后,本书得以顺利出版,必须要感谢林晃昇的家属、陈友信、龙锦平、江秀滔等诸位先生赞助出版经费以及莫泰熙先生的奔走协调。另外,编者非常感谢江伟俊和詹敬仁两位先生在编辑和校阅工作的协助和帮助。
编按:本文出自《不让他们渡黄河——林晃昇纪念文集》序文。此书将于2014年3月31日,晚上7时30分,在林连玉纪念馆举办新书推介礼,敬请各位拨冗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