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代,是我国历史极重要的年代。这时期我国发生了两件影响深远的演变,华马两族同时经历了转折性的变化:马华社会的“新型社会运动”(马共)的崛起及其扮领衔主角之一的抗日民主运动走向高潮,使我国走上“民主民族”的道路;其间形成的华人爱国主义思潮,为正确认识我国民族关系第一次提供了共同的社会基础。另一边厢,马来社会的民族主义破封建之外壳而出,登上历史舞台,把这块殖民地带向独立的轨道,并为两大民族联手抗英铺垫了前提。简言之,华、马两大民族来到了第一次并肩汇合的交合点。
(一)马来民族主义起源的背景
众所周知。马来民族主义诞生于1938年(一说1937年)。其原因有来自国内外社会经济的以及思想的原因。
(1)封建时期的农民运动与近代民族主义
进入正题之前,先提一提社会发展的一个命题:文化、政治、教育是构建在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经济总是整层建筑演变的先行或根本因素。毫无疑问,马来民族主义崛起的基本原因也毫无例外地是社会经济的。
今天从市面上我们所看到的绝大多这方面的历史书,有一个致命的错误,即有意无意的忽视或否定这个命题,以致它们给人们勾勒出扭曲了的历史景象,甚至是颠倒了的假象。
马六甲王朝的马来苏丹制封建王朝小而分散,在王朝被消灭之后,在葡萄牙、荷兰、英国帝国主义连续数百年的压迫之下,它的形态依然故我,发展的步伐显得格外缓慢。期间,马来农民战争连绵不断(至20世纪初仍发生了若干的农民战争),但是,无法也无可能改变王朝小而分散及步伐缓慢的事实。
及至20世纪初页,某种形式(程度)的马来资本主义的萌芽,才催生了比较完整意义的马来民族主义,马来民族才开始改变其历史轨迹和面貌。按科学的社会发展规律,某种形式的民族主义在资本主义工商社会之前已经存在,但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才出现完整的民族主义思潮与运动。
(2)社会经济
回到正题。笔者手头不完整的资料显示,马来民族具有商品交换性质的手工业(表现在人工挖掘锡米与交换等)在19世纪上半叶已经开始。海峡殖民地(特别是新加坡)的马来民族上层与阿拉伯国家有频繁不断的贸易来往,形成贵族官僚精英阶级,也是马来民族主义诞生的重要条件之一。及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到殖民地繁荣的胶锡经济及交通、电讯迅猛发展的刺激,马来民族经济有了新的发展,产生了本文重点考察的社会经济基础。
在这个时期中,第一家具规模的马来民族主义媒体《马来前锋报》(《Utusan Melayu》)出现了;嗣后若干规模不一的马来媒体,如《议会》(《Majlis》)、《好友》(《Saudara》)、《领导者》(《Al-Imam》)、《教育者》(《Pengasuh》)、《马来协会》(《Lembaga Malaya》),以及《马来亚新闻》(《Warta Malaya》)(后者是日本侵略者出资$18,00由马来民族主义这所创立)等,这些媒体宣扬的直接间接是民族主义的意识,同时也是构成民族主义社会经济基础的种形式。
此外,根据Insun Sony Mustapha回忆其父穆斯达法生平的书籍《慕斯达法—一位马来民族主义战士》(吉隆坡语文出版社,1990)述及1930年代前后马来人的职业的多样性,计有理发师、裁缝师、书店店主、小园主、菜园主。其次,该书记述了作者父辈或祖辈从事的养羊业、拥有印族雇工开割的橡胶园、将其高脚楼住家下方空间辟为小商店、学习制造肥皂等等经济生活现象。由此可见,当时马来族的商业活动相当的繁茂和多样化,马来民族除了从事外贸的富有的精英阶级外,中小工商业者已经形成。
再次,1930年代英殖民主义者进行所谓“下放权力”计划,原意在于制造“有知识”的马来农渔民,用以安抚马来民族的反殖情绪,却因此反而增添了不满英殖民统治的中低级知识分子(公务员)。前文提到的慕斯达法(马来青年同盟副主席)就是其中毕业于吉隆坡农业技术学校(原沙登农业学院亦即今日博特拉大学的前身)的农业技术员,就是一例。
马来民族主义就是这些业者与知识分子,按自己不同的社会地位提出的对社会发展的看法与诉求。如果不考察这些事实,就无法理解马来民族主义的特点与性质,对今天的种族主义也不可能有正确的认识。
(3)思潮的辐射
思想影响有两方面:外来的与本土的。
先说外来的,这主要来自以苏加诺(Sukarno)为代表的印尼民族主义思潮的辐射。印尼民族主义运动的起源比马来民族主义更早,其内涵也更为明确和全面(这无疑与印尼当年工商社会的发展相适应)。1928年,苏加诺领导的印尼国民党(Parti Nasional Indonesia,PNI)提出旗帜鲜明的目标:建立一个自由、独立、与拥有充分自主权的国家,印尼民族主义蓬勃发展。印尼民族主义分子以及民族主义书刊,在我国广泛传播,来自对海的令人兴奋的新闻与理论,极大地启发和激励正在探索自己出路的马来民族主义战士。
1920年代由英政府创立的霹雳丹戎马林苏丹伊德里斯教师学院(Sultan Idris Teacher College,SITC,即今日苏丹伊德里斯教育大学(University Pendidikan Sultan Idris,UPSI的前身)),是马来民族主义的诞生地与宣传中心。马来青年同盟(KMM)创党领袖伊布拉欣耶谷(Ibrahim Yacob)当年即在此求学。这位风华正茂的年轻民族主义者直接加入印尼国民党为党员,并出版民族主义报刊,积极唤醒马来民族,四出活动,招揽同声和鸣的同志。
史书将中国民主先行者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以及印度国大党的甘地的“不合作主义”等周边国家民族主义思潮列为我国外来影响得因素。但一个尤为重要却为人所忽略的事实是,中国辛亥革命是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对周围国家、特别是印尼的苏加诺的影响尤大。苏加诺提倡的“NASAKOM”(纳沙共,即Nasionalisme、Agama、Komunisme(民族主义、宗教、共产主义)的缩略语,实际上是模仿孙中山“新三民主义”(即“联苏、联共、扶助农工”的产物))。因此,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型塑了苏加诺“纳沙共主义”,后者转而成了马来民族主义思潮诞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从这点看,华、马民族主义是同源的,是反殖战线上互相连接的“天然”战友。反观今天的情况,不论是民主主义者或是共产主义者,因英殖民者分而治之的误导,华人却被扭曲为反马来民族主义的“敌人”。这个嘲讽是颠倒性的,给今天的政坛、社运工作者、学者提出极其重要的反思,要求我们给予答案。
(4)存在决定意识
说到这里,必须重提一件旧事,即印尼先进的社运者在1920年代陆续来到来半岛宣扬共产主义和民族主义,当遇到马来有志之士时,发生了什么事呢?史书记载,共产主义的宣扬获得此地华人积极的响应,马来族则敬而远之,却对民族主义感到兴趣。这个歧异,充分说明,社会经济基础是考察、研究一个民族或国家的不可或缺的根本出发点。1920年代,华族已进入工商社会。马来族社会尚处于工商社会前夜的阶段,打破封建主义、殖民主义束缚是他们的主要关注,证明了华、马两族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存在决定意识,看法与意识不可超越历史阶段的。否认社会经济因素,是脱离实际的历史唯心主义。
(二)马来民族主义左翼是独立的先驱
所谓马来民族主义,简言之即是反对殖民主义、封建主义的思潮与运动。马来民族主义的左右翼,由于立足的社会基础不同,它们的表现与行动自然互异。左翼“马来青年同盟”在1938年提出独立的主张,是马来族历史上的第一次,对马来亚历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对比起来,此时马来右翼的眼光仍然停留在恢复马来封建王朝上,和他们的社会属性(贵族、官僚资本家、出口富商)密不可分的。巫统在1946年成立时,抗拒独立,坚持“马来人万岁”的口号。1951年转变为“独立”,因为巫统内部某些左翼分子的压力所致。
不论左右翼,都烙印著英殖民主义者炮制分而治之(华人威胁轮)的痕迹,在右翼的意识形态中,“华人威胁论”浓得化不开来,是主要的构建成分,至今依然不变。
就事论事,与其他新生事物一样,诞生初期的马来左翼民族主义,也有它的局限性,比如,幻想入侵马来亚的日本军国主义给予他们独立。因篇幅关系,将另文阐述,此处不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