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此时此刻要谈论林晃昇?究竟林晃昇能为今天的我们提供什么样的参照座标?这是每次林晃昇纪念活动必须要回答的事。在笔者看来,林晃昇对两线制的倡议和华团/社运参政的经验,纵使已是30年前之事,对当前政局的发展,仍然深具启发和对照意义。
身为两线制最早的倡议领袖,林晃昇清楚阐明促成两线制的目的,就是“为了促使我国的民主制度更加健全地发展。因为只有当形成两个足以互相取代的阵线时,当权的一方,才会表现得比现在更加民主,更加开明,人民的意愿才会更加受到尊重。”(林晃昇,〈两个阵线制度与马来西亚民主〉)
所以,当时两线制的提出:一方面,从概念上,溯其源是以英美两党制经验为参照点,再根据本地的政党生态予以改造,以便符合本土政治的具体条件,并且能够与本土情境接壤;另一方面,在操作上,究其实则著眼点在于打破巫统政权长期“一党”独大的政治垄断局面,冀借此建立良性的政党竞争,相互制衡的民主政治。因此,两线制是促成本地民主化的手段,而最终目的是为了打造一个防止权力集中,著重制衡的政党政治秩序。
两线制的倡议
从两线制的权力制衡观,来看待当前民主化的讨论,有两点值得吾人深思:第一、揆诸国外两党制的经验,“两党制衡”容易沦为“两党分赃”,党派利益凌驾于公共福址,如何在制度设置上予以防堵,成为在思考本地民主深化,愈来愈无法回避的问题。
第二、如何避免“政党轮替”沦为旧政权复辟和野心家夺权自肥的工具,让权力垄断格局不变,滥权护短仍旧,监督制衡无从谈起。随著社会民主意识成长,往后公民社会阵营会愈来愈关注上述课题(近期关于单一选区两票制的选制改革讨论,无疑是这方面讨论的一个好的尝试)
林晃昇对于两线制的倡议,除了坐而言,更起而行,为了促成两线制,更毅然率领一批华团人士参政。不同于当下的一些学运/社运人士参政,参政纯粹是个人出路的抉择,林晃昇的参政是配合当时组织的需要,从运动的出路思考,且在穷尽所有可能的政治手段后,为打破组织运动的政治僵局,而做出的一次突破性尝试。林晃昇参政的经验无疑为社运参政划下一道道德界限:“社运参政”和“社运人士参政”是两种不同的政治实践。
在台湾党外时期,郑南榕为了争取言论自由,不惜以身殉道,留下的遗言,“剩下就是你们的事了”。同样地,如何继续林晃昇的政治理想,在本地建立良性的政党竞争,相互制衡的民主政治秩序,毋宁成为进步公民社会今后重要的事了。
本文为缅怀林晃昇系列文章,由雪隆董联会组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