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地球村,任何国家的管理,自然都需按照国际既定的标准作业。立法的考量、司法的程序、行政的流程、生态的保护、城市的规划、工业的设计、救急的机制,皆不例外。
但是,马来西亚的方式,总有一套独特的风景。当初应对扑簌迷离的MH370,正是如此。细读法国记者陈翡新著《被消失的MH370》(香港:红出版;2017)所记录,就明白了。
事发当晚,登机的过程,“现场松散”(页14)。首份临时报告的内容,信息极少,乃至乘客家眷调侃:“钱包被偷所收到的报告,都比这个更长。”(页22)陈翡感慨万千:在马来西亚,一切都是政治。(页51)
明白,这点我们感同身受。政客的说辞,专家的看法,往往是两回事。诸如后来揭露机上运载的4566公斤山竹和2453公斤的锂离子电池,细节的版本不一。(页99-102)认识这些,自可明白何以后来以讹传讹,捕风捉影的谣言随之四起。
没错,一切都是马来西亚方式的。后来询及何以言之凿凿,信心满满,留尼旺岛的发现,必然就是所谓“很多飞机碎片”;交通部长廖中莱答曰:“假如他们(专家)说这是飞机碎片,那就一定是。”(页181-182)
满意吗?反正事发至今,太多的不解,等待剖析。就是那个知名的“半左转”(lefthalf-turn),陈翡的书里援引工程师的话说:“这样的转向已经超越了波音777的技术能力。”(页237)
这样的转向,那般的迷离,说实在话,也已经超越了我们的想像能力。星空之上卫星的影像,控制塔里系统的检测,怎么可能对这一架777-200ER一无所见一无所知呢?
第四个周年了。沉痾宿疾,兜兜转转,一如既往。MH370的应对,所显见的,不仅是一桩咄咄怪闻的个案,同时,也显露一国的文化,正是如此:敷衍、推搪、磨蹭。从东而西,自北而南,全找过了,还是一个X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