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片业萎缩,歌手发行的实体唱片锐减,实体唱片行一家接一家倒闭,但这不代表影音光碟的时代从此划下句点。工业模式转变固然是大势不可逆,可依然存在的东西不会说消失就不见,反之,买少见少的东西,价值尤甚。
首都The Gardens商场的Rock Corner唱片行,日前举行结业前大倾销,吸引了不少中生代前去抢购,也引发新一波对实体唱片产业逐步走入历史的哀叹。实体唱片虽是停滞乃至衰退,却没有因此消失,反之,一如黑胶唱片的华丽转身,音乐光碟转换身份,价值不跌反升,还有人借此机会开拓新财源。
受访者给同事送了一张音乐光碟(Compact Disc,CD),同事说:“我车上没有CD播放机,电脑也没有,于是回家里外前后翻了一遍,却发现完全找不到可以播放的机器。”CD逐渐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中,从找不到播放器这一点就可见一斑。但就在所有人基于便利性弃之如敝履时,有人大量入货,再大量卖出,二手CD不是新兴市场,但托时代变迁的福,不断升值、扩大中。
陈升圣(Shane Tan)是本地中文独立音乐厂牌动态度策划人,他在8个月前开始经营二手CD网卖生意,收入可观。“Live Fact(现场因素,本地Live House)装修时,没演出没收入,我靠这个维生。”现全职经营独立音乐表演空间“现场因素”,安排演出之外,仍有一些空馀时间,他经朋友介绍加入了二手CD的买卖,“货从澳洲来,朋友和港口的人有些联系,把这些当地人或当地唱片行不要了的CD和DVD运过来,我们一箱一箱买,价格以公斤计算,买过来时,我们也不知道里面有什么。”
住家的其中一个房间放满CD和DVD,也在“现场因素”的旧址租了小空间,他笑称打开箱子就像打开宝藏,“看见自己喜欢的,就先挑出来。”若是件件都喜欢,那这生意还怎么做?他直言,幸亏喜欢的并不多。但也因为得整理和推荐,认识了许多之前未曾接触或不够了解的音乐。对他而言,CD买卖生意有别于动态度的经营,后者重视独特型,偏向小众市场,但生意要尽可能多元,为群众服务,“不管是什么类型的CD都会有人找,总会有情意结,我们所做的,在某一层面上,就是为这些人把东西保留住,让他们有机会可以找到。”
他指,现时找不到CD播放器的情况和当年黑胶唱片逐渐退出市场时的情况如出一辙,“黑胶复兴前,我们也还是找得到唱片和唱机,只是相关工业停滞,在市场上‘不见成功’,所以我相信CD也一样,它不会消失,只是找起来不太容易。”
有人舍就有人收
他认为,有人不要的东西,有人在收藏,一如黑胶唱片,严格说起来,并非没落,而是身份和角色的转变。“早前和当年一起去唱片行买CD的朋友聊起,时代不同了,唱片行一家接一家关门,但话说回来,阿马广场(Amcorp Mall)的跳蚤市场还有很多啊,梳邦也还有开在店屋的实体店。以前我们是在商场闲逛时看到唱片行就进去找CD,现在就换成特地去特定场所找。所以现在我们眼睛所看到的,正在经历的只是模式的转变。”
顺应时代 调整营销通路
陈升圣计划在“现场因素”开辟一个小空间摆卖CD,这样的模式其实可说是实体唱片店生存下去的折衷之计,“工业还没有完全没落,需要的只是不同的经营方式,在商场开店,租金、水电费加人工,一个月大概4万令吉,开在一般店铺可能只需要5000令吉,比商场便宜近10倍,当销量没法应付成本开销时,就得改变模式。我是网卖,这方面的压力更小。”他指,“现场因素”本就是用来办演出的地方,只是“顺道”摆卖CD,“同理,咖啡厅、餐厅也可以卖CD,现在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空间,有主营的生意,若是喜欢CD,挪一个位置来摆放又何妨。”
CD实体店开在大街小巷和商场各楼层的荣景不在,但换个角度想,也不是非得呼天抢地的事,毕竟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产物。陈升圣平日会用播放机放CD听歌,但外出时也不排斥线上音乐串流服务,“主要还是看我们生活在什么年代,至于CD其实不复兴也无所谓,因为它绝不会完全从这世上消失。”他不喊悲情的口号,也不打拯救的旗帜,“唱片行业现在不太发行CD了,但不管是现在又流行起来的黑胶还是线上下载,我觉得都OK,只是载体的不同。”
完整呈现专辑概念 CD无可替代
黑胶唱片音质佳是公认的事,网络平台只要愿意付费也能听到有质感的声音,这么一来,CD的存在是否就更不值一提?关于这一点,陈升圣提出只有CD能办到的一点:“CD最能呈现一张专辑的整体概念。欣赏一张CD,80%看收录的歌曲,20%看艺术呈献,真正有收藏价值的部分是专辑设计的排版、字形、印刷质感、封面封底的构图呈现,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年代,每个年代有不同的元素,同一张专辑,再版后感觉会不同,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想找首版。”他接著说:“卡带碍于体积,无法完美表现,黑胶只有封套可以玩花样,相比之下,CD的空间和可能性更大,整体上做得厚一点也无所谓。”
基于货源来自澳洲,陈升圣售卖的专辑皆是西洋音乐,他指:“中文的CD因为市场的关系通常一两刷就没再出了,英文的则会一直重刷,所以我不会因么买少见少这种原因去特意抬高价格,但也不会去搞坏市场。”他的CD售价一律20令吉,DVD则是10令吉,“英文的市面上比较容易找,价格一般介于10到25令吉,中文的二手CD,以90年代唱片产业蓬勃时期的苏慧伦、王菲、张学友、许如芸为例,基本上是30到50令吉起跳,真的很难找到的,爱好者几乎都不会因为价钱而手软。”
工业模式转变,音乐市场也变,但有一代人的喜好并没有随之转变,70后和80后出生的一代对CD有认识也有回忆,“有个四十几岁的上班族,有老婆孩子,来我这里找CD,找了一个多小时,来的时候还穿著上班的正装,他每个星期都去阿马广场,也试过在亚马逊和ebay平台网购CD,几张阿巴合唱团(ABBA)的CD包括运费买了两千多令吉。”陈升圣笑称:“听到这种故事,觉得很疗愈,世上真有这种人。”
荣衰变换10年间
陈升圣提到曾看过一则新闻,有个香港人过世后,家人把他收藏的六千多张CD送人和便宜卖出,“我还记得标题大概是‘30年收藏,30分钟清光’,我认为,是因为这些CD确实有价值,人们才会去抢。”他强调:“有些喜欢,不会因为外在因素改变了,就变不喜欢。”
不说上世纪90年代的辉煌期,周杰伦发行第一张专辑《Jay》是2000年,他在2014年在大马开演唱会时曾对粉丝说过一句话:“听我的歌就好了,不用买专辑没关系,我们不靠这个赚钱。”2017年台湾媒体报导,粉丝实际为偶像掏钱的年度排行,周杰伦夺冠,专辑发得不频繁,但他的演唱会门票年复一年大量吸金。从买专辑到不需要买专辑,这样的转变,也就这短短十几年。坐在堆积如山的CD和DVD间,陈升圣也不禁看著我说:“你我都经历过这个时代,其实也没多久,就这10年间。”
他呼吁:“若你真的找不到播放机,想要把CD都丢掉,那没关系,东西是你的,你可以不要,但你别真的丢到垃圾桶里,可以送去回收。”他计划接下来要启动正式的回收行动,“CD店也一样,如果实在没办法,真的要关门了,货也不要了,不要丢掉,把它们让出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