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华领袖重新回到内阁,出任2个部长3个副部长,固然可让马华重返决策圈子,参与决策过程,让马华有平台反映民意,为民服务,也反映国阵政权分享的精神。但在现有国阵权力模式下,马华虽说回到内阁,但权力却似乎没有回到马华手上。
此次重回内阁,马华不只面对著分配的官职相对减少,其官位的重要也相对的低,这除了跟马华的大选表现息息相关外,也离不开国阵巫统一党独大下的权力结构。
实际上,马华今日的结局,就决定于50多年前的格局。1959年大选前夕,马华在林苍佑领导下,在国阵前身即联盟内部,要求至少上阵三分一议席,以确保宪法修正须获得马华的同意,然而却遭到巫统的拒绝。这不只埋下巫统一党独大的因子,也是马华在联盟及往后国阵内的地位,日益式微的源起。
当年,无法在议席上制衡巫统的马华,也无法在选区划分上,阻止城乡选区的人口差距日益扩大。这种无法反映一人一票,票票等值精神的选区划分,不只强化巫统的地位,也改变了联盟原有三党,巫统、马华及国大党平起平坐的面貌。513之后,联盟扩大成国阵,“权力分享”扩大至其他政党,但巫统却成国阵的主导。
国阵的权力分享,配上一党独大的结构,不管是马华最强或巫统最弱时,巫统在内阁的比例只增不减,而马华的内阁官位从1974年国阵成立至2013年,却依然维持在4个,如今更随议席的减少,减至2个。
因此,声称要代表华社的马华,在全盛时期,有4个部长在内阁,都无法解决长久困扰华教的师资短缺、华小增建搬迁面对阻碍的问题时,如今只剩7国12州议席,分配到2部长的马华,又有何能耐及力量去解决这些悬而未决的问题?更不要说马华,要如何在内阁与其他成员党平起平坐,甚至使政府朝向多元开放?
何况,如今马华需要国阵,多于国阵需要马华。尤其国阵或巫统,可以通过其他成员党如民政,甚至其他个别人士如华社闻人、商界领袖,来争取华裔的支持,而不一定须要靠马华。但马华却需要国阵或巫统的机制,来获取其他非华裔的选票,延续其政治生命。在如此的局面下,马华可以回到内阁,但权力却是没有回到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