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著世界人口迅速膨胀,粮食问题已成联合国极其关注的课题之一,除了粮食产量对世界人口的比例逐渐缩小,导致粮食价格不断上涨外,粮食健康及安全的问题也是一大隐忧。
有鉴于此,不少先进国家的学者在过去数十年均积极投入相关研究工作,以寻找舒缓或解决粮食问题的替代方案,其中包括近年于不少地区,如台湾兴起的“鱼菜共生系统”。
至于鱼菜共生其实并不复杂,仅是一种结合无土水耕种植及水产养殖的复合式耕作概念,其历史甚至可追溯至公元约1000年时,中美洲已有人在湖上以伐式床种植蔬果,借此吸收湖水的养分。
现居北马的“鱼菜共生”达人张㮠展在受访时也坦承,近年在世界各地兴起的“鱼菜共生系统”,与上述概念其实源自一脉,只是添加了硝化系统(生物过滤设备)及其他转化水中养分的配备。
他指利用硝化系统,将促进转换饲养淡水鱼的水质成有利蔬果生长的水质,再透过蔬果吸收水中对鱼有害的物质,让水源重新转化成适合鱼生长的水质,以达成一个循环。
他解释,饲养淡水鱼的水质会因鱼粪及残余的鱼粮而出现对鱼儿不利的“氨”(Ammonia)及“氮”(Nitrogen)或“亚硝酸盐”(NO2),所以若在一定的空间内,高密度饲养淡水鱼会造成水中的氨氮过多,影响鱼儿成长甚至导致死亡。
有效化解水中的“氨”“但是,只要透过硝化系统,即可有效化解水中的‘氨’,并将‘氮’转换成依然对鱼儿有害,却对植物成长十分有益的硝酸盐(NO3)。”
他续说,最后再将含有硝酸盐的水源注入蔬果栽植床,如装满发泡炼石或称陶粒的介质床、深水浮伐或养液薄膜管(NFT)中让蔬果吸收,不但可将水质转化成适合鱼儿成长的水质,蔬果亦能健康成长,完全无需添加化学营养补给。
然而,此结合无土种植及水产养殖的复合式耕作概念,设计不复杂的“鱼菜共生”系统,在大马却处于起步阶段。
“相对于好些已能透过采用‘鱼菜共生系统’大量生产鱼菜的先进国家,我国目前只有少数人因兴趣而在住家设立相关系统。”
尽管如此,张㮠展仍看好“鱼菜共生”系统在我国的发展潜能,因为该系统确实能达到粮食安全及自供自给的目标,若持续推广及改良,未来数年内将获得更多人接受。
鱼缸栽植床面积须平衡
鱼缸及栽植床的面积比率是鱼菜共生系统的关键,只要两者达到平衡,无论蔬菜或鱼儿都能健康成长,但若两者失衡则会造成菜枯鱼亡!
张㮠展表示,对于使用介质床栽种蔬果的初学者,最理想的鱼缸及栽植床面积比为1:1或者是1:2,必须视栽种蔬果对营养的吸收粮而定。
他指若是鱼菜两者的比例平衡,高达80%适种于我国天气的草本植物均能存活,包括苦瓜等,而他也曾成功栽种适合赤道气温下生长的草莓。
“当然,饲养的鱼儿则需是淡水鱼,目前多数人士会选择养殖非洲或金凤鱼等成长快速的鱼儿,但也有人养殖成长期较长的笋壳鱼。”
他以本身饲养的鱼儿为例,无论是金凤鱼或笋壳鱼都在无摄取生长激素的情况下,健康及迅速成长,如金凤鱼在饲养约两年下就达到2.6公斤。
张㮠展也成功养殖出肥美的“大头虾”,所以向客户推广养殖“大头虾”,作为其他淡水鱼的替代选项,将鱼菜共生提升至“鱼虾菜共生”。
“缩小版”适合家庭使用
鱼菜共生系统可大型推广,用于量产的商业用途,但在改良及缩小后也能适合城市地区的家庭使用,以达到健康粮食自供自给、满足个人兴趣及达到科教的目标!
投入推广鱼菜共生系统工作已有3年的张㮠展解释,国人对生活的基本要求已不再停留于“是否温饱”的层面,而是追求更健康的食品。
“恰恰如此,缩小后的鱼菜共生系统占地不多,在迁入居家环境中,让小户家庭达到部分食品自供自给目标之余,还可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因为所生产的是无添加农药、化肥、抗生素或生长激素的食品。”
他也解释,普通的户外鱼菜共生系统所需范围可小至10乘2.5呎,若是室内添加太阳光照明灯的塔式系统则需约8乘3呎,甚至可放在公寓的阳台。
同时,他也指系统中的水源会因蒸发而流失,但不会很多,重新添加量不大,所以设立该系统只需缴付增氧系统的电费及鱼粮,即可享有持续性的健康食物供应。
张㮠展透露,“鱼菜共生”还可让爱好养鱼或种菜者,达到兴趣满足及食物供应的两全之效,而对于在城市地区成长的小孩则有科教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