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尾菇原产于喜马拉雅山丘地区,其菌盖呈灰白色,乍看之下因与凤尾十分相似,才被命名为“凤尾菇”,有些地方甚至称之为“印度平菇”、“灰平菇”或“鸡尾菇”。
凤尾菇属于侧耳(Pleurotus),在植物分类学上与平菇为同类,而平菇为食用菌,绝对是人们的健康及安全食品,凤尾菇除了肉肥清甜外,也富有高营养价值,在我国更受到男女老幼的喜爱。
来自霹雳州打巴的汤国振(68岁)接受《东方农情》访问时指出,本身靠养鱼为生,种植凤尾菇为他的副业,去年经朋友介绍及对种植凤尾菇有兴趣下,而大胆尝试投入此行业,希望带动当地的凤尾菇市场。
他披露,凤尾菇与其他蘑菇的种植方式,不同之处在于凤尾菇属高温型种植方式,只要温度介于15至32摄氏便能出菇,是多丛生及产量高的真菌植物,其培植也比其他蘑菇容易,除了适应强外,生产周期也较短。
“种植凤尾菇其实不困难,是众多菇类中最基本及最容易种植的平菇,因之能适应较高温气候,所以在平地也能种出品质好的凤尾菇,并非说一定要在高原种植才会出菇。”
他说,环境周围湿度,对种植凤尾菇来说很重要,其菌丝体生长的基本要求含水量为50至70%,若含水量低于50%,菌丝将生长缓慢,反之如高于80%,其基质则会变得酸臭,造成菌丝停止生长。
光线太少变畸形汤国振披露,凤尾菇需要充足的氧气才能健康生长,所以种植凤尾菇时,须确保该地的空气流通,二氧化碳的含量不能超过1%。凤尾菇对光线也很敏感,其菌丝须在黑暗环境下,才能正常生长,所以须搭棚放在室内种植,同时,为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到室内的凤尾菇,我须用黑网盖在棚外,让黑网无时无刻保持湿度。
他说,虽种植凤尾菇须保持室内阴暗,但在其子实体阶段,则需一定散射光才能培养。若光线太强,凤尾菇子实体将变黑,光线不足则菌盖发白,长出畸形菇机率也会增加。
他告知,种植凤尾菇环境的卫生也很重要,每时每刻都须确保地上没有积水及干净,因地上一旦积水,就会引来成群喜食菌丝体的害虫,常会潜入菇蕾内蛀成孔洞之余,其菌盖的菌褶也会被吃光,足以让凤尾菇失去价值。
东炎汤最佳配搭好消化
凤尾菇的营养十分丰富,其干物质中蛋白质的含量已高达21.2%,更含有人体所需的8种氨基酸,据了解,每100克凤尾菇含高达33毫克的维生素C,对提高人体免疫力的功能非常有利。
汤国振披露,凤尾菇的脂肪与淀粉含量很少,具有防癌、抗癌及降低胆固醇的作用,更适合糖尿病及肥胖症的患者食用,以增强人体的健康。
“在我国,大部分的巫裔都钟爱凤尾菇,只要烹饪‘东炎汤’,他们都会添加凤尾菇,除了可为该汤增添风味,对他们而言,也可帮忙清洗肠胃,容易消化。华人则比较喜欢把凤尾菇与姜葱一块儿炒,或炸成小吃食用。”
他表示,本地食客对凤尾菇的需求越来越高,打巴的学校食堂小贩、巴刹小贩,甚至是士拉央的小贩,也要求增加供应,可见凤尾菇在我国具有很大的商机,因而鼓励年轻人加入此行业,一起带动商机。
生长极快 菇包种植最普遍
培植凤尾菇的配方颇多,如木屑、麦秆、玉米秆、稻草、椰子壳及蔗糖等,均可用于培植,而培植方式包括了瓶栽、箱栽及室内大床栽培等。
汤国振告知,目前用于种植凤尾菇的“菇包”从金宝引进,其“菇包”为瓶栽方式,即把木屑、麦秆及菌丝装进一个塑料瓶内,之后把菇包横放在架子,将其瓶盖打开朝外,凤尾菇就会向洞口生出。
“培植过程中,我们可看到塑料品内的培养料,逐渐从褐色转至白色,那就是说瓶内的菌丝已把木屑吃完,等菌丝完全沾满菇包,就可把瓶盖移开,让凤尾菇向外生长。”
他披露,凤尾菇生长速度极快,可在一天内采集两次,即上下午各一次,而采集后,则须把瓶盖重新套上,让菇包内的培养料“休息”两至三个星期,才能从新开盖,让凤尾菇再次生长。
他说,越新的菇包所长出的凤尾菇就越多,体积较大,而通常一个菇包采集9次后,便已丧失生产力,出菇率也减少,而须更换新的菇包来重新培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