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老旧的公寓楼在这个庞杂凌乱的大都市是个不起眼角落,这个角落有一个很不城市的田园梦想一样的名字叫Kampong Attap(甘榜亚答)。你看,不仅甘榜乡村,还有一缕一缕亚答叶搭建起来的摇摇不坠的亚答屋,听到这个名字让我不禁莞尔,只是,站在长长的回廊过道上,这里的视线好极了,能够看到城市崭新的天际线和那些挺拔的高楼大厦,当然我也知道,楼下可能是有一些与这栋老旧公寓楼年迈不相上下的旧屋子,但不可能再有Kampang和Attap了。真正让我感到惊奇的是,就在一楼的角落头有一间超过半个世纪的马来西亚民众图书馆及研发中心。
马来西亚民众图书馆及研发中心(Malaysian Public Library,Researchand Development Centre),以下简称民众图书馆,它的开放时间是星期二至星期日,逢星期一及公共假日休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我在一个星期二的早上专门绕道过去,想要了解究竟。
这座被称作是吉隆坡最古老的图书馆创办于1955年3月31日,至今已有58年历史,门口并没有显著标志,只有一块小小的注明开放时间的公告牌,大门上方有分别以三种语文书写的“马来西亚民众图书馆及研发中心”字样,那红色底色招牌感觉像一张被时间消磨的沧桑容颜。
走进图书馆,内里的书架、装饰、布置等显得有些陈旧,旧款的小方格地板砖早已被磨平,头顶一把旧式风扇微微转动,令图书馆清凉许多,也把图书馆特有的微微的旧书味道消散许多。
安静。只有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先生戴著一副眼镜文风不动地俯身坐在长条形桌边认真看书,如若无人之境。
偏重休闲阅读
我迅速在这间两层楼的图书馆的一楼浏览一遍,书架是简易铁制的,被漆成白色,但因为时间久了的缘故,那白色更像是象牙白,泛起余晖。除了沿著四周围墙壁放满书架,中间横排竖排又有好几排旧书架,此外还有一个独立房间,里面同样沿著墙壁排了很多书架,大略浏览书目,多是武侠类口袋书,好像进入一个武林密室。而外面书架上的书绝大多数都是翻旧了的,有年头的,随手翻开几本,注意到是原先的私人藏书,有的上面还有题字落款,见证旧时以书会友的淡泊情谊。
这里的书分类并不严苛,偏重休闲阅读,包括历史、地理、文学、养生、菜谱等,还有相当多的翻译作品,略显粗糙的分类方法显示出图书馆的定位,比较适合随便翻翻轻松阅读的普通读者群,感觉如同爷爷的旧书房的陈旧感和亲切感,也让我对这小图书馆产生极大好奇,为什么会有这么一间图书馆?怎么能够持续半个世纪之久?背后有什么特别的故事吗?
马来西亚民众图书馆及研发中心的前身是马来亚民众图书馆协会,有资料记载成立于1953年,最早是由于在英殖民地时期,一些新村的华人社群设法建立图书馆,作为村民交流学习之用,初期在雪兰莪地区的华人新村共有6间图书馆,然后向各州新村推广扩展至60间之多。早期创办人协会秘书温典光先生早已过世,协会主席梁长龄。另一位邢广生女士据说曾是一位华校老师,老人家今年已经80多岁,定居在槟城安享晚年。
多年不停履行使命
图书馆目前拥有超过6万多本藏书,有中文、英文、巫文书,多属于一般性阅读。原由理事会管理,后2002年吉隆坡精英大学(Help University College)受邀加入管理层,对图书馆设施协助管理,包括分担部分运作费用和安排专人负责图书馆的行政管理。
图书馆目前的两层楼内部打通,一楼主要用于公众阅读,二楼则是储藏室和行政人员办公室。
图书馆每月还在购进图书,每个月64本。我有些好奇为什么恰好是64本?原来他们通常会把新书放在入门的显著位置,那个书架每层只能放32本,两层就是64本,新书上架后会贴布告通知各位读者。
图书馆目前拥有会员6170人,其中比较活跃,时常借阅的大约占其中的三分之一,有的老会员已经成为会员30多年之久,有些在年轻时登记成为会员但很少过来,现在退休了有时间回来读书,因此会员中退休人士居多。也有一些父母亲带孩子过来的,还有在附近租房子的年轻学子。据说这里比较特别的是一些长辈,他们年轻时移民国外多年,现在回到家乡,他们的英文好极了,却回来看华文书。
在这个小小图书馆里消磨了很长的时间,让人感慨的是当全球都在面对电子化的全面侵袭,纸本书江河日下,面对生死存亡考验,而这家有历史的公寓一隅的小小图书馆还继续一如既往地履行它最初的使命和职责。民众图书馆协会属下的60间图书馆,今天花果飘零还有几间?是不是有有心人保留曾经阅读的旧照片?“风檐展书读”,过往历史早已风轻云淡,单是这超过半个世纪的坚持是不是带给人一点反思和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