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e-时代里,网络大兴,网民争先恐后,蜂拥四现。学者黄成荣博士和郭子锋合著的《香港奇案@犯罪学解密》(香港:中华;2012)解说,网民共同拥有极为相似的价值及文化,例如匿名性、自主行为,分享文化及个人炫耀习惯。
黄郭二君在第6章里,举出轰动一时的艺人陈冠希私藏淫照之案例,说明了“网络当下的风气:正因存在这些独特的网络文化,近年来网民上载或下载色情物品,或揭露别人隐私的行为普遍出现”。
黄郭二君又言:不但这样,揭露别人隐私的次文化逐渐形成,杂志记者偷拍名人生活照片或网民发动“起底”等活动仿似变得合理化。这些人把揭露别人私隐的行为打上“正义”和“公众知情权”的旗号,并认为自己的行为理所当然。(页77)
当然或不当然,谁都知道,网络之中,信息流传,轻而易举:一键之间,十人传虚,百人传实。“起底”的人,身份易藏,不管证据是否确有其事,灭证相对容易,何况贴文可能来自五湖四海,侦查和执法需要时间,不在话下。
一个马来西亚怎能例外?不说别人,单是槟城首席部长林冠英上任以来,个人和家人一再面对的抹黑,接二连三。奉所谓“公众知情权”之名,那一些原属私事的文字,也公然登在显眼的角落,任人指指点点了。
社会巨大变化
由此可见,网络之中,人的行为,变得不可理喻。大家仿佛都是Xbox游戏机虚拟玩偶的变身,可以一分为二,甚至化身n人出击。日常生活,一切如常;一旦上网,身份的属性乃至思维的方式,全变了。
可惜,政府中人,仿佛不知当下社会剧烈的变迁,光天化日之下,早前乃至公然祭出沸沸扬扬的《1950年证据法令》第114A条条文,尝试管而制之。可是,异想天开,一心一意想要螳臂挡车,怎么可能?
科学、工艺与革新部属下马来西亚安全网络的数码鉴证主任莫哈末查比里(Mohd Zabri Adil Talib)在“1950年证据法令第114A条文座谈会”乃说:新条文是扑灭网络罪案的救星。
实情,是否确实如此,葛瑞腾著《未来工作在哪里?》(台北:天下;2012)援引的数据,可是说得清清楚楚:回顾2005年,单单在美国,人们就能轻易地接触到10亿网页和70392567个网站。
自此,网络生意,一日千里。葛瑞腾的书里如此透露:2007年,全球资讯网(World Wide Web)上已经有300亿网页;2009年,两个月内上传到Youtube上的影像内容比美国电视网从1948年以来播映的所有新内容还多。
面子书呢?葛瑞腾提出的数据显示:每个星期,都会新增2.2亿张照片。2010,面子书的用户超过5.4亿。(页179)倘若加上推特以及LinkedIn,网民倍增之多,自不待言。
www.socialbakers.com的统计则说:一个马来西亚共有13560000面子书,排名全球18。据此推算,换句话说,平均每两位国人,就有一人在虚拟的面子书王国占有了一亩耕地。
新媒体较受落
换句话说,如果面子书上,人人相传,从源头算起,只要通过了n个层次,则消息行将送到所有马来西亚的面子书户口。他们接著只要把话送到余下的那一人,则全国人,大大小小都一律获悉了蹊跷内情的隐隐约约。
不仅这样,吉兰丹巫统州联委会主席慕斯达法现在坦然承认,年轻人比较相信新媒体,甚于传统报章。大学毕业生协会(Yayasan Hal Ehwal Siswazah)研究显示的,也正是这么一回事:
《当今大马》是马来亚大学与国民大学学生最常浏览以获取政治资讯的网站;也是众网媒中,最受信任者。据谷歌分析(Google analytic),《当今》去年12月获得2952万8757次页面浏览量(pageview),1月跃升为3557万7998次页面浏览。
顾念这一点玄机所在,大选来了,朝野怎不纷纷在网络出击?你看,流亡海外的泰国前首相塔辛,如今还可通过Skype统治故国。各党的高层领导和基层同志听之,尚需赶紧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