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阵政府虽然从未拟定明确阐述的传播和媒体政策,但是从设立国营电台时阐明的经营方向及政府高官的言论可看出,政府对传播与媒体职能的认知和想像,仍然停留在1950-1960年代盛行的“发展传播”(development communication)的思维:由上而下、宣导政策、灌输统治阶层的意识形态。
或许是受潜移默化影响,吾人对媒体多样性(media diversity)缺乏想像,鲜少想像创建“三大族群”以外的少数族群媒体的可能性,甚至不敢想像身为公民,不仅应被动享有知情权,亦可主动行使传播权,尽管传播权之概念早在1969年已为时任联合国驻纽约新闻办公室广播与视觉组主任的法国学者达尔西(Jean D Arcy,1913-1982)所提出。
200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联合国原住民权利宣言》(United Nations Declaration on the Rights o fIndigenous Peoples),该宣言第16条具体提出保障原住民传播权利的主张,包括:
一、原住民有权建立自己的使用自己语言的媒体,有权不受歧视地利用所有形式的非原住民媒体。
二、各国应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国有媒体恰当地反映原住民文化的多样性;各国应在不损害言论充分自由的情况下,鼓励私有媒体充分反映原住民文化的多样性。
原住民“失声”
我国虽是《原住民权利宣言》签署国,但是保障原住民传播权的工作简直乏善可陈。在国阵管治下的马来西亚,传播权几乎成了政商权贵阶级的特权,“三大族群”庶民的声音虽不至于完全排除在媒体之外,但大多只局限于抱怨地方民生问题;更何况仅占全国人口4.3%,且多数聚居在偏远地带的原住民,其“失声”程度可想而知。
原住民在主流媒体里最常为人所见的身影,莫过于在旅游促进局推销多元民俗文化的旅游业电视广告里,穿著光鲜的传统服饰,心悦神怡地跳舞。此类业务广告只有粉饰太平,谈不上传达原住民的心声。私营电子媒体和报业虽不无原住民的报道,但除了官方说辞(例如宣传政府如何协助原住民发展)、规避抵触政商利益的民俗人情题材,或是原住民犯法(例如猎杀老虎)的新闻之外,即便偶有报道原住民因捍卫习俗地而与伐木商冲突的新闻,编采手法与角度非但未能让阅听人了解原住民的权益,反而往往呈现和强化“落后的原住民反发展”的讯息与刻板印象。
对已然商业化和商品化的主流媒体而言,原住民课题并非“叫座题材”,难以吸引有购买力的中产阶级阅听人,既难以拉抬收视率或提高报纸销量,也无助于促进广告业绩。在市场是王道、盈利是硬道理的现实底下,期待主流媒体编列更多预算和篇幅,深入挖掘政府敏感的原住民权益题材,恐怕注定要失望。
至于异议媒体如《激流月刊》(Aliran Monthly)或原生新闻网站,纵使有此心志,却资源有限。首先,它们几乎都是综合型媒体,必须兼顾各类新闻议题,以致能分给原住民议题的资源更加稀少。其次,原生新闻网站通常没有常驻的地方记者,外派人手到原住民聚居地带采访,所需成本高于报社调派当地记者采访的成本。
创建原住民新闻网站
弱势社群的报道供应不足,原本应有政策介入,例如设立补助机制,保护经济弱势或具特定意义的媒体(例如补助以为原住民发声为主旨的媒体),或是更理想的局面,编列预算设立原住民专属媒体,加拿大(1978年)、纽西兰(2003年)、台湾(2004年)和澳洲(2007年)等国皆有前例可参考;台湾的“原住民族电视台”(原视)24小时广播,是亚洲第一个及迄今为止唯一的原住民专营电视频道。
政策介入的意义,是执行国家资源再分配的职能,一方面弥补因市场失灵而造成的弱势社群代表性不足之问题,保障他们的权益,甚至进一步赋权,另一方面保障理念型(ideal type)的非商业媒体不会在同质化(商业化)趋势中被扼杀,促进媒体多样性(media diversity)。
以当前现实而言,期待国阵制订补助经济弱势媒体或另类媒体,显然不切实际;雄心勃勃要入主布城的民联,对制订传播与媒体政策似乎也是兴趣缺缺。持续游说朝野政党制订相关政策十分重要,雪兰莪州政府制订《资讯自由法》就是倡导资讯自由权益的非政府组织(如独立新闻中心)多年辛勤耕耘的成果;但是,在政府尚未从善如流之前,原住民维权组织或可思考整合资源,携手创建一个原住民专属媒体。
目前,虽有两年前启播,以伊班语和马来语广播的“砂拉越自由电台”(Radio Free Sarawak);原住民维权组织——例如西马的原住民关怀中心(Center for Orang Asli Concerns)——亦有各自的网站或部落格,但是这些零散、业余、缺乏整体布局的平台难以形成一个具有代表性及有影响力的原住民新闻网站。
碍于客观条件(资本、频谱、执照),设立专属电视台恐怕是天方夜谭,但是创建一个集合文字报道、视频与网络电台的原住民新闻网站,应是可行的,毕竟原住民维权组织可借助国际人脉争取专案资金和技术援助。
创建原住民新闻网站可发挥至少3项职能:
一,成为原住民的对外发声平台。专职编采人员报道、分析、评论原住民议题,这些职员可以是识字的原住民,也可以是长期关注原住民议题的非原住民,意在让非原住民世界得以聆听原住民的声音。
二,引起关注、鼓励关注。原住民议题的资料零散,怠惰者懒得检索,勤奋者纵使有志检索,也旷日费时,不利于“鼓励”主流媒体、政界或或有心民众关注原住民议题。原住民新闻网站发挥讯息总汇的作用,能“鼓励”关注和相关讯息的进一步传播。
三,为创建更具规模的原住民专属媒体做好预备工作。假使原住民维权组织有志于游说朝野政党制订促进媒体多样性的传播与媒体政策,并期许有朝一日经由政策介入而产生像台湾等国那样具有规模的原住民专属媒体,民间自发创建原住民新闻网站的经验,应有成为借鉴对象的自我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