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8日,菲律宾面对了史上最强台风的袭击,被国际命名为“海燕”的台风(当地称为“尤兰沓”),以平均每小时超过300公里的风速掠过菲律宾中部至少6个省份,很多人根本来不及逃亡。
根据联合国网站上1月13日公布的当地数据,总共有1410万人受波及、410万人被重新安置、110万房子损毁、6190人丧生,以及1785人尚被列为失踪人口。遭摧毁的基本设施还包括学校、医院、经济作物以及政府机构,当地居民即将面对的是几乎从零开始的重建工作。
马来西亚人不常面对自然灾害,大概不容易想像菲律宾社会,特别是正面受灾的礼智省(Leyte)所遭遇的惨况。本报专题记者林士妆在世界宣明会的协助下,深入受灾最严重的塔克洛班市(Tacloban)和奥尔莫克市(Ormoc),实际勘察当地的灾区劫后处境,以及救援与重建工作。
询问塔克洛班市的灾民在台风“海燕”掠过时的情景,大多数的答案都是:狂风暴雨犹如电钻声呼啸而过,接著海水泛滥,瞬息之间淹没了大地。四周很快就陷入白茫茫一片,什么都看不到。
风灾肆虐菲律宾刚过两个月,塔克洛班市目前情况如何?莎喜叹了一口气说,“就像台风昨天刚过一样。”
莎喜和克里斯琳都是驻守在宿雾市(Cebu)的世界宣明会媒体专员,记者在随团进入灾区前已经透过他们的汇报,听说了塔克洛班市的糟糕处境。
只是没想到刚下机,还是被现场的景象震撼住了。塔克洛班市就连机场也受灾,机场的屋顶是灾后重新补上的,还刻意用钢片将每一片锌板与屋顶的骨架牢牢扣住,避免再次受到狂风暴雨的肆虐。
靠国际组织救援
机场的设施基本皆以损毁,行李的传输线无法运作,全靠数名工作人员以人力为乘客搬运行李。斑驳的砖墙上贴满灾情资讯,以及一些国家大使馆张贴的寻人启事。
从机场乘车到世界宣明会灾区行动室的半小时车程,遍地都是各大联合国单位或非政府组织为灾民搭起来的帐篷。越往内陆地区,才看到越来越多破墙残瓦的民房。有的半边房子必须靠著帆布遮风挡雨,有的住民已经搭建了临时居住的木棚。而国际救援组织所提供的各种生活资源,是塔克洛班人活下去的最大支柱。
仅仅在世界宣明会,就出动了全菲60余名职员,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约300人组成的国际紧急救援团队,来应付礼智省北部、塔克洛班市以及奥尔莫克市的灾情。到目前为止,他们的努力已经让礼智省超过50万名灾黎受惠,这数目远远比他们刚开始估算的还超出10万人。
梅德乐是驻守在塔克洛班市的世界宣明会职员之一,她本身与家人也居住在当地。据悉,“海燕”来袭时,塔克洛班市的大部分职员都还在西南部的薄荷岛(Bohol),投入3个星期前7级大地震的赈灾救援。
分界堤布满坟墓
“当我们知道台风造成重大灾害时,只好往回赶。结果隔天抵达塔克洛班时,全市的交通系统已经中断,我们在烈日当空下徒步走过了两个市镇,看到了可怕的景象,心里又很担心家人的安危……我一辈子都忘不了当时的感受。”
梅德乐望著车窗外幽幽地说。当时我们正乘车赶路去拜访市郊的村庄,途经一个叫做托洛萨(Tolosa)的市镇。那一带有大片椰林,间中有几条蜿蜒的河道,车子穿越好几座灾后重建的小桥才能往前进,过桥时可以清楚看见漂亮的无际海口,附近有几处残破的渔村。
“我以前很喜欢这条路,每次经过都会很快乐。这里的景色实在太漂亮了。可是现在我只觉得好难过、好孤独……”梅德乐那天和同事们徒步走过这里,马路只剩下一公尺宽的走道,两旁都是被海水冲刷上来的椰叶、杂物、尸体。
梅德乐有位同事就住在这附近,她的小孩至今仍下落不明,想来已凶多吉少。未来如进一步清理灾区的杂物,应该还会发现更多的罹难者。
说到这里,记者才注意到,马路分界堤上竟密密麻麻地布满坟墓,上面都只有木条简单拼凑而成的十字架,哀伤地注明著死者的姓名与生死日期。
发电厂被摧毁 灾区断电断水
台风“海燕”的施虐导致世界宣明会在菲律宾长期经营的19项社区发展计划受到影响,其中一个就是托洛萨地区。
“我们在这里服务已经32年了,今年就是计划的最后一年,想不到一场台风却将所有努力都付诸流水。”梅德乐在车上为随行的大马世界宣明会执行总裁刘东源说明时感叹。
不过所幸的是该计划底下受惠的助养童皆逃出生天。目前多数托洛萨居民已经开始利用国际组织发给的简单建材,整理家园的同时也尝试重建社区。过去世界宣明会在当地投入协助了不少儿童受教育,如今却看到了显著的成果。
“教育真是社区发展计划最好的投资。这里许多小孩获得了升学的机会,毕业后也能找到好工作,在遭遇大难时比较可能会有积蓄可以重建家园的。”梅德乐说。
从托洛萨再往内陆的方向,就会来到胡利塔(Julita)地区。当地居民虽然受灾状况不比塔克洛班市严重,却面对断电也断水的窘境。
拨款购买发电机
经梅德乐以及胡利塔当地的工程师丹尼斯说明,记者才意识到,由于这次台风也摧毁了礼智省的主要发电厂,该岛自台风那天起就一直面对没有电流供应的问题。
目前发电机已成为部分城市或商家赖以发电的主要工具,因此发电机所需的柴油需求量大增,柴油价格也随即飙涨。
让胡利塔居民雪上加霜的是,他们向政府贷款建造的水塔,是必须依赖电源将水抽进水塔里蓄水,才能输送到当地各家户。如今贷款尚未还清,购买大型发电机根本是天方夜谭。
所幸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及时发现这个问题,很快地就拨款为当地购买了发电机。世界宣明会则义务承担往后的柴油供应与维修费,确保当地有基本水源可用。这台发电机未来也将一直保留在原地,供居民在紧急状况时使用。
岛屿之间物资运送困难
台风“海燕”带来的重大灾情,引发国际关注,许多国际救援组织都驻守在当地,以提供最及时的援助。
在世界宣明会驻塔克洛班市的国际紧急救援团队,也陆续有不少志工加入参与当地的救援与重建工作,有不少是熟悉当地环境的居民。
虽然当地政府考虑将重灾区的居民迁移到其他地方,但很多当地人不愿意等待政府安排的迁移行动,有一些有能力的居民已经自行搬迁到其他城市,或者开始购买或采集当地的基本建筑材料,自行重建家园。
走在塔克洛班市的路上,随处可见售卖木条或木板的商人,以及敲敲打打的重建工作。
驻守在宿雾市的世界宣明会职员几米告诉记者,考虑到当地居民积极投入重建的速度之快,他们可能要在接下来的物资运送工作上,输送建材到当地,协助灾民建造可以永续居住的房子。
动用海陆空传输
几米来自印尼,在这次国际紧急救援团队中负责物流协调的工作。他说,因为地理环境的限制,在菲律宾运送物资必须多管齐下,才能将所有物资及时送到灾民手中。
“菲律宾作为千岛之国,不同岛屿之间的物资运送是一大挑战。目前我们将物资集中到宿雾市机场附近、由一位慈善家捐赠的仓库,再透过海、陆、空等方式,传输到礼智省的重灾区。”
灾后第一个月,因为港口和船只有限,时常面对物资无法如期送到灾民手中的窘境。“曾有一次因有地区急需帐篷而我们这里却等不到船只,只得直接出动直升机来运送。”
几米和他的同事在物资运送的高峰期,必须要24小时戒备,有时夜半三更接到物资已抵达机场的通报,他就得马上起床进行安排。
虽然两个月过去了,礼智省的紧急救援工作已准备步入重建阶段,但紧急救援团队还是要随时戒备,随时改变资源运送的内容与策略,未来仍不得有丝毫松懈。
学校中断课程 灾后学生大减
旧嘉威安村(Old kawayan)是塔克洛班市市郊的一个村庄,到那里和到托洛萨一样,也要经过长长的椰林间的道路,而且路况更不佳,时常颠簸得让人很不舒服。但只要一越过长满椰树的山丘,就会看到一望无际的大海,旧嘉威安就是这个沿著岸边而建的美丽村庄。
“嘉威安”在菲律宾语中是竹子的意思。当地居民多为渔民,但捕鱼却是依靠传统吹箭方式来进行的。如今灾后,大量杂物被冲刷到岸边,海水不再清澈,渔民遍寻不到渔获,也等于断了生计的来源。
据当地村长薇莉达的描述,当台风来临时,村民眼见情势不妙,只好携带眷属爬上高处逃命,一直等到水退了才回到家园进行重建。
如今记者看到的旧嘉威安村,已经有许多居民合力搭建的临时木屋,供流离失所的村民居住。他们也在1月6日的开学日前整理了未遭损毁的教室,让小孩能有个干净的环境继续学习。
大多数塔克洛班市的学校也在这天重新开课。不过,许多学生被迫穿著便服、空著手到学校报到,因为他们的校服和课本都已经被台风带走了。
在菲律宾,所有学校会在暑假后的6月才开课。但这些受灾地区因生活环境与学校被摧毁,上学期的课程也被迫中断,所以他们必须等到12月的圣诞假期结束后才重新开课。
据旧嘉威安村学校的六年级班主任罗素表示,该校原有87名学生,如今灾后因不少村民迁移到其他地方找工作,目前仅剩30名左右的学生。
他们现在也只有两间完整的教室可用,因此不同年级的学生必须共用同一教室进行学习。
就读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罗威娜告诉记者,能够重新上学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她又可以再跟朋友相聚一堂,上她喜欢的数学课。不过因为转校多次,罗威娜现在已经13岁,算是该校的高龄学生之一。
“儿童天地”治疗心灵创伤
台风“海燕”的惊人威力,不但摧毁了旧嘉威安村的大部分房子,影响了当地人的生计,也为当地儿童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痕。
当记者来到世界宣明会为当地设立的“儿童天地”时,不到5岁、天真可爱的多米尼突然凑过来问记者,为什么会到此访问。碍于语言隔阂,记者必须透过当地志工与他沟通。
他主动告诉记者,他的家已经被摧毁了,因为那天海浪很大很大,有很大的“鲨鱼”,把他们的房子吞掉了。多米尼一家因及时爬上山丘而逃过一劫。
世界宣明会为当地小孩设立的“儿童天地”,一方面提供灾区小孩学习与玩乐的空间,另一方面也为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早日脱离灾害的阴霾。
村长薇莉达当时也在“儿童天地”中陪小朋友玩耍。她说,灾后很多小朋友无法入睡,日夜哭闹,而这个重新为他们设立的小帐篷却能够让他们暂时忘却灾害的伤痛,重拾学习的信心,为好不容易捡回来生命涂上更亮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