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华教风波不断,董教总以及相关团体在华教议题的定位与未来方向上,该如何继续昂首前进,乃今时今日值得一再探讨的关键问题。
特别是在极力打破族群隔阂的505选后局势,华教运动要如何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立足?如何打破单元族群印象与标签?语言教育为何如此重要?在多元文化社会,母语教育运动是否会带来分裂与破坏?
甚至,华教团体应该如何应付教育部公布《2013年至2025年教育发展蓝图》所建议的内容,对有效的多元社会教育体制有什么思考与建议,都是华教团体必须面对的挑战,也华教运动带来了冲击与省思的机会。
“如果照中国的传统理解,教育就是要恢复人的本性、恢复人既有的自然能力与个性,让它可以发挥得最好,就是教育。”
华社研究中心副主任詹缘端告诉我们,这句话来自《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知识是不断进步的。单语学习在当代的全球化社会已经难以前进,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如果(华教运动)只强调母语或华文的重要性,那是很过时的做法。”
詹缘端曾任职于董总。他说,很多独中董事很早已意识到多语学习的重要性。
“很难想像,他们(独中董事)竟然自发在校内,设立了国际水准的语言中心,鼓励独中生把英语搞好。他们知道这才是迈向国际化的重要条件。”
但他强调,如果独中采取过度精英的教学方式,导致乡镇小学的学生因入学标准限制而望门兴叹,则违反了“有教无类”的精神。
引发学生好奇心
“这也是华教运动必须思考与加强的部分。尤其在独中,对教师能力的培训、让教材与时并进、关心不同学生的掌握能力等等,都是华教团体必须不断关注与加强的部分。”
例如,对学生兴趣的约束、枯燥无味的教材等等已经不是当代教育的基本需求。詹缘端说,如今迈向活化或电脑化教学,才能吸引学生并加强学习,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林连玉基金高级执行员江伟俊就说到,教育是在传播知识的当儿,引发人对事物的好奇心。
“当人有好奇心就会激发他们的批判与深度思考的能力。如果学生对事物不感到好奇,自然而然会造成他们对有关事物的片面理解。我觉得这(让学生产生好奇)是教育最基本的原则。”
江伟俊就职于林连玉基金行政部,华教是他每天必然会接触与关怀的课题。而他认为,语言不应该变成多元族群社会和平共处的问题。
母语教育是趋势
“其实大家在讨论族群的团结与分裂有迷思。一个族群的形成有其规律,语言也是族群形成的规律之一。所以当一个族群的语言使用被打压,就等于否定了他们的认同。接受与包容反而能够让他们感受到尊重。”
他说,尊重他者的语言已经是全球趋势。以我国的周边国家为例,泰南也在推行母语教育,以泰南的在地语言来教学;菲律宾刚通过了法令,允许19种语言作为母语教育的教学媒介语。柬埔寨和越南也在致力推行母语教育政策。
然而,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大量依靠华社资源成立的华文小学与独中,将华裔学生从多元文化社会中孤立,为族群交融的绊脚石。江伟俊对此并不认同。
他说:“华教运动并不反对族群接触,政府早前推行的族群交融计划,就是一个能够促进不同族群互相理解的活动,有益于国民团结。惟族群交融也应该建立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才有可能。”
他认为,母语教育是提升我国教育素质的不二法门,而华教团体现在面对的问题是,有没有有益于各个族群的宏观论述,以及周详的研究与探讨。
“华教不应该只是捍卫特定族群的权益而已。”
华教团体是公民社会一员
对江伟俊来说,华教团体也是公民社会的一部分,惟他们著重于华文教育这一区块,这区块则跟母语教育权利有关。
“公民社会的形成目的主要是改善现有的制度,提倡人权、民主的社会,并鼓励人们在政治权益方面的参与。”
由于社会不断在变动,华团要面对与回应的课题也会越来越多,因此华团彼此的联系与串联都很重要,才能够结合力量共同抵抗不公益、不平等的议题。
“公民社会不会是一滩死水,在很多课题产生时,必须要有回应的能力,因此华团也应该培养更多的人才,来关心与应付社会的变迁。”
江伟俊也说,如何思考与建构论述也是公民社会的关键问题。
“像在华教议题方面,1980年代的董总主席林晃昇已经在论述方面,强调我国教育在多元化的重要性。华教斗士林连玉也是如此,他们强调的不是华人的主体性,反而肯定每个族群,都有接受母语教育的权利。”
不过,在我国推动族群母语教育的势力依然薄弱,而且资源有限。江伟俊也承认,华教团体暂且也很难同时,为其他族群的母语教育运动抗争,但彼此互相支援、共同推动母语教育仍是势在必行的。
掌握好母语 学习可事半功倍
华教议题时常面对的语言学习与运动的质疑。为什么华人就一定要选择华文作为学习媒介语?华教的存在是否会造成族群隔阂?
对此,两位受访者都认为,使用某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不应该是多元文化社会的障碍。
“许多古老文明能源远流长是因为相互包容的特性,它不拒绝多元的存在。”
资源分配不平等
詹缘端认为,语言是天赋的,不应该受到质疑。他以我国得天独厚的多元文化环境为例,每天的所见所闻都是教育的一环。“社会就是我们的学校,却不见得我们一直面对种族冲突。因此教育政策如不放下历史包袱迈向多元,我国社会还是难以进步的。”
他强调,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的问题,导致我国教育界限制多,思想研究也缺乏活力,但这些问题跟语言学习并没有直接关系。
至于如何在多语环境中掌握好各种语言,江伟俊说,语言学习应该循序渐进,至少掌握好母语才能够掌握好知识与想法,再进一步学习其他语言会事半功倍。
“你可能无法比其他语言的原使用者更流利使用他们的语言,但你仍然可以用自己的母语思考,再改用其他语言表达。表达方面只要掌握好技巧即可。”
他认为,逼迫孩童脱离他原本的生活环境,强制他进入其他语境去学习他者语言,一旦无法适应,最终只会造成被社会淘汰的下场。
建立完善教学法
“让孩童使用母语学习并不会威胁他的生存能力,也不会影响其他的语言学习。很多优秀的人才先掌握好中文,再学习马来文和英文,长大后,三语使用都不是问题。”
他也认为,教育制度应该要考虑建立完善的语言教学方法,而不是将语言掌握能力的问题归咎到其他源流的学校身上。
教育蓝图门面式意见缺透明
教育部公布的《2013-2025年教育发展蓝图》为今天华教运动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
詹缘端说,我国教育部为了准备这份为时12年的教育蓝图,征询多位专业及国际组织的意见,华教团体如董教总是否有能力面对及挑战拥有庞大资源力量的政府?
“一次跟教育部官员开会,才发现他们脑袋很清楚,不是开玩笑的。我们必须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有足够的论证材料,才能够把我们的观点,明确传达给他们。”
他说,教育蓝图建议著重双语,同时鼓励附加语文的学习,我国教育部空前的创举,虽然不完全符合母语教育的理念,但仍不至于需要马上颠覆。
况且我国副首相兼教育部部长慕尤丁也承诺,他将每年提呈教育发展大蓝图的成绩单,让大家了解大蓝图推展的成果,并提出需要概念的地方,进而将方案完善化。
“我认为教育蓝图已经不排斥母语教育,对未来的教育发展也有清楚概念与方向。华教团体就不应该再固守华教本位,这不是务实的做法。”
江伟俊则认为,整个教育蓝图的制定过程没有接纳多元的意见,从这个角度来看大蓝图无非只是一个限定思维的洗脱工程,仍有许多议题是有待深入思考的。
共同理解最大问题
他直言,我国教育并不只要有多元文化的表现而已,是否有共同的理解才是最大的问题。
“我们的教育蓝图是政客主导的?还是教育界的利益相关者?在国外,课程委员会是独立的,主要由教育专家组成。但在我国,教育部花了钱征询他们的意见,蓝图内部如何采纳他们的意见,却不得而知。”
他感概的是,这种“门面式”的意见处理方式并不透明,这间接导致教育改革的过程很困难。
“教育部或许掌握了一定程度的研究报告和区域分析的数据,但在资讯不流通的情况下,研究者也很难进行进一步分析。就连族群关系是否是语言隔阂所导致的,也没有数据可以论证之。”江伟俊无可奈何地表示。
活化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曾在董总担任学术处主任,负责学科委员会的筹备与策划的詹缘端说,“独中教育是很严谨的,我们不仅规划拥有专业水平的教材,也强调活化(LIFELY)的教学方式。”
詹缘端所说的“活化”教学法,也是我国在教育课程方面鲜少接触与探讨的议题。“我们时常将教学方面的事务归咎于教师的专业能力,却忽略了教师的专业能力也需要能发挥的工具与空间。”
政策没连贯性
他指出,教育蓝图里头的一些建议显示我国的教育政策延续性太弱,就像“精明学校”的建议,本可以提供学校一些活化教学的基本设施,但这样的计划在蓝图内没有再被挑出来讨论。
他强调,没有连贯性的教育政策,将导致已经消耗的资源无法取回成绩。
“活化教学其实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吸收有价值的知识。我在上历史课谈‘法国大革命’的时候,就曾结合音乐老师、地理老师,让学生同时从多方面接触这个议题,引起了很大的回响。”
他也承认,这样的课程规划需要不同老师的专业共同配合,而这需要老师们的热诚来共同付出与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