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显示,全世界每40秒就有一人自杀,每年有100万人自杀死亡。在大马,每天平均有7至8人自杀,且自杀者有年轻化的趋势,令人担忧!
近几年,25岁以下年轻人甚至大学生的自杀案例频传,从去年著名皮肤治疗科医生之子坠楼自杀,到今年吉隆坡独中优秀生跳楼、金宝某患有精神病前科的国中生上吊自杀、槟城拉曼学院生疑重考压力跳楼,与近来国大医学系学生因不明原因自杀,让社会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舆论。
许多人认为,青少年自杀的原因不外乎无法处理学业、家庭、友情与爱情等问题,并且以此认为青少年纯粹因为处理不好人际关系或者感情问题而自杀,却忽视了种种问题背后的情绪控制与精神压力,才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真爱家庭协会高阳苑分会负责人黄文婉指出,自杀原因有很多种,除了患上精神疾病无法控制之外,其他的大多属于精神上的压力、情绪上的失控、甚至跟风式的自杀原因。
无法控制情绪
“患上精神疾病或忧郁症的患者,一旦情绪一时涌上心头且无法控制,就很容易走上绝路。因此透过精神科药物如镇定剂与安眠药,就能平复患者起伏激动的心情,再透过精神辅导以逐步走出谷底。”
黄文婉在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强调,患上精神疾病或忧郁症的患者可说是“非自愿”的自杀,纯粹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促使肉体选择自尽,与其他情绪上的压力形成的自杀念头稍有不同。
“自杀者年轻化的问题,是因为许多孩子在父母从小无微不至的照顾下,抗压力不足,一旦面对从未解决过的问题,无论是学业跟不上进度、感情纠纷甚至同学的霸凌,就因为无法承受压力而立即走上绝路。”
事后协助分析
她解释,抗压力不足也会进一步让孩子养成“逃避性格”,在自信心不足的情况下,放任无法解决的问题在一旁,直到问题像雪球般越滚越大,大到无法忽视,就选择一了百了,离开人世逃避问题。
“因此父母必须从小就关注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自行面对并尝试解决问题,父母在旁扮演协助的角色,直到孩子解决不了才插手。更重要的是事后的辅导工作,协助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孩子从中思考与学习,长大后才有足够的信心面对问题。”
她也补充,许多的传统家庭放任孩子解决问题之后,事后不但没协助分析,反而不断指责,“用错解决方法”会让孩子情绪受挫,扭曲孩子未来的人格塑造。
详细报导传播“歪风”
黄文婉指出,近来国外流行的“割腕比勇气”可怕风气也开始吹进我国城市地区的少年圈子,人们为了与“同侪比较”比拼勇气,以“手腕上多少条疤痕”来决定排位,却忘了只要一时失误,就是一辈子的遗憾。
青少年重视朋友
“有人可能会质疑,为了朋友之间更多的话题而选择割腕,似乎是太‘过激’的做法。可是人们不了解,青少年以‘朋友’为重,任何话题都是以‘我的朋友说’为开头,因此此举的确有成为风气的可能。”
他补充,自杀也容易在社会间形成一股风潮,尤其是透过各种图文并茂的报导,详细讨论自杀者背后的故事,引起人们的共鸣,进而造成其他人也跟风,造成又一股自杀风潮。
“好比不久前台湾也连续发生数宗烧炭自杀案,经调查后发现,由于大众与媒体详细讲解自杀过程,甚至描写烧炭自杀的好处,等同于介绍了自杀的好方法,才是连续烧炭自杀案的原因。”
抽离负面情绪 找好友辅导师倾诉
黄文婉表示,任何人一旦发现自己有自杀的念头,就应立即离开现场,避免继续沉浸在负面的情绪里,去找自己信任的好友或辅导师倾诉,通过长时间的倾诉以转换心情,去除心中自杀的念头。
“所谓的‘自杀冲动’只有区区的数十分钟,因此只要离开产生自杀念头的现场,到处走走看看,与朋友聊天以转移注意力,就能打消自杀的念头。之后也要找出自杀念头背后的压力根源,想办法解决,才能一劳永逸的解决自杀念头。”
解决压力根源不易
黄文婉也坦言,解决压力根源并不容易,否则也不会成长至产生自杀念头的压力。
因此,长时间的陪伴与辅导、开拓患者的眼界与想法、转换观察问题的视角,也是人们可以协助欲自杀者的方法。
“人们在转述各种自杀课题时,也要注意本身的用词与内容,尽量避免细腻的描述,或详细的自杀过程,因为这对原本就有自杀打算的人来说,容易造成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