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华教风波不断,从“全国华文小学校长贪污”事件开始,到引人注目、延烧了近两年的“新院风波”事件,再到董总退出“解决华小师资短缺特别委员会圆桌会议”,董教总貌合神离的传闻一直不断。
今年的“关中批文”争议及华教团体对《2013-2025年教育发展大蓝图》的反应,再次提醒我们,两大华教团体在运动方向方面,似乎越来越难在内部达成协议,因此受到华社的普遍关注。
争取母语教育
也有华团领导人表示,董教总与其他华教相关单位在华教议题上无法团结一致,内部有许多矛盾,又互相指责或攻击,很让人失望。
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成立于1951年12月25日,是在英殖民政府公布《巴恩教育报告书》时期创立。
当时此报告书建议以官方语文(英文及马来文)为媒介的国民学校取代华文及泰米尔文小学,受到华社的大力反对。教总在各族母语教育平等的主张基础上,要求华文和泰米尔文与马来文和英文并列为官方语文,同时认为华文教育应被承认为国家教育的一环。
1953年,马华联合教总及各州董联会(各州董联会于隔年成立董总)组成“马华公会华文教育中央委员会”,并统称为三大机构,共同向政府争取华教地位。
上述事件为华教运动的滥觞,同时促成了华教两大团体(董总与教总)的成立。
而以纪念及发扬华教斗士精神的林连玉基金会,成立多年后终在1995年以非营利公司的名义获准注册,并于1996年召开成立大会。随后该基金会也扩大行政处,同时举办学术活动、参与公民社会与跨族群活动,同时推动华教节等等,一跃成为当前华教运动的生力军。
监督国之大本
毋庸置疑,教育是国之大本,因此华教运动的争取是直接触及国本的社会运动,直到现在仍为华社争取教育平等与制度监督的角色。但他们在庞大的政府体制当前,无可避免会面对一定的难度与阻力。
他们要监督政府发布的各式教育政策与报告书,以及时作出分析与回应的工作。同时也要面对广大的华社与各族群群众,推动有关母语教育的醒觉运动。
然而在505选举后,族群之间的尊重交融变成国家改革的一大推动,华教团体要面对的问题似乎不仅是华教,而是如何将华教放在多元文化社群的脉络下,重新思考更宏观的教育定义与执行策略。
因此,作为民间教育单位,内部斗争与矛盾理应会消耗有限的人力与资源,得不偿失。
今年505选举后,首相纳吉形容这场大选是一场“华裔海啸”,许多时评人都认为不应以种族因素去理解我国的政治发展变迁,“跨族群”的论述也普遍受到了关注。
而华教团体要如何跨越内部纠葛、应对外在趋势的变迁,继续在斗争与争取的路上昂首前进,将会是华社理应关注与探讨的重要问题。
维护母语教育成为主要诉求
新纪元学院马来西亚历史研究中心主任廖文辉在2006年出版的书《华校教总及其人物》中,曾对董事与教师的关系做了历史角度的分析。他写道,董事与教师的关系本是一种劳资关系。早期的董事对教育认识不足,干预校政,常引起董事与校长、教师之间的摩擦与不协调,有时候甚至形同火水。
但1950年代以后因外在压力影响,如《1952年新薪制》和《1952年教育法令》实行在即,单元教育政策的打击使到原本劳资对立的董教关系结合为一,成为共同为华教奋斗的伙伴与战友。
惟任何运动也会出现疲态与内部分歧,尤其是以单一族群为对象的华教运动在多元文化社会中似乎有更高的风险和局限。即使“维护母语教育”已经是目前华教运动的主要诉求。
单元分裂族群
据1999年《母语教育宣言》,董教总声明母语教育是最直接有效的教育,同时实践证明,语言、文化、教育的单元主义和同化政策只能导致族群分裂。只有多元主义和宽容原则才能保证各族人民的真正团结和谅解。
虽然如此,董教总目前能力所能关注与争取的依旧是华社的华教利益。
2005年在反对“英语教数理”政策的行动上,董教总与马来团体的串联行动,已是少数的跨群体抗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