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日报》日前报导里,制作了一个月收入与2013年的国席选举成绩的对比图,按照这个图表我们很明显看出收入越高的国席更愿意支持反对党,反之亦然。
如果统计局的资料没有出差错,先撇开方法论的问题,我们可以从政治学的角度去解释这一现象为何如此。研究性别的人往往发现,女性比起男性更倾向右翼与保守意识形态,换句话说,女性更支持现有执政集团(Duverger,Mueller等人的研究都赞成这个论证)。
个中原因,不外乎是女性在大多数的社会都是比较弱势的,她们往往无法承担政改后的风险,而男性持有较高政治风险,所以敢于放手一搏。将这个情况套用到收入低者的选择,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他们的决定了。
回归分析法
网络上经常批评马来友族不思进取,不像华人敢于改变现状,但仅从族群身份与文化是非常单一的论述,如果条件调转,大马是个马来人富裕而华裔贫困的国家,我想华裔又会有不同的打算(2013年大选会是另一番景象)。我的意思是,有时候我们不应只用单一角度和因素来评论复杂的政治现状。
基于这个收入表是按照县市作为单位,无法一比一比照222个国席,故一定有误差的案例。而且我们也会观察到有些收入高的国席由国阵获得,亦有低收入国席由民联(现为希盟)获胜。那我们要如何调转我们的观察方法才能使推论更为精确呢?
学界一般会使用回归分析法,而我觉得可以用其次类型复回归分析法(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其意思是加入2组以上的自变项来观看其关系性。除了上述我所提到的性别,年纪也是一个可观察的对象。
年纪差异影响取向
这里稍微解释,年纪越大的选民更不愿意接受改变,所以倾向执政团队,但年轻人不以为然,更愿意冲撞体制,所以在国外的示威运动都是由大学生与年轻人充当先锋。譬如在吉兰丹和吉打地区,因为都是马来人居多且收入的差异性不大,所以我想在这种特殊地域性的例子,我们可以比照各选区的年纪与性别的差异性,如果我们看出结果有明显的线性关系(年纪越大的选区约支持某政党),我想这对东南亚的政党政治之学术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与价值。
总结一句,现代的学术研究,包括报社愈来愈偏好数据建构,因为这可以让大众更具体掌握社会现状,但就算我们的方法与计算越来越精密,我们也不该将之视为绝对真理,在量化的基础上,我们也应当要用质化的方法来说明更细节的问题,这才是学习的意义。从这几年的观察,大马的报社在报导上也算是更加认真与严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