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季节性调整数据,美国的小型银行(排名在前25名之外的机构)的存款水平在四月和五月的头几天暂时保持相当稳定,所以当初在3月中旬爆发银行业危机头两周期间大量流出的情况已经暂时缓和。但我曾经在本栏4月10日以银行业慢性挤兑2.0为题,提到越来越多存户把银行内的存款转移到给予更高利息的货币基金却还没有太大的改善。
该文内我曾经提到,银行业是百业之母,在实体经济中担当中介人的重要角色,在存款流失情况下,失去资金来源的银行,或是以更高成本得到资金来源的银行,将会无可避免的提高未来的放贷利率。换而言之,实体社会总体的信贷紧缩将会是必然发生的事件。
不知道读者是否有察觉,标普500指数自2月初最高的4195点后,一直到目前为止都只是不断的徘徊在4100点上下的区间,并没有继续创年内高。但众所周知,美股的人工智能在过去几个月里炒得热烘烘,只要是能跟人工智能沾上边的股票都几乎一飞冲天,那为什么三大指数只有科技股的纳斯达克创年内新高以外,其馀的道琼斯与标普500都还没有创新高呢?
其实美股几乎都是靠8大金刚(苹果,微软,谷歌,脸书,亚马逊,英伟达,特斯拉和巴菲特旗下的波克夏)撑起的。换句话说,标普自2月初创出年内高位的4195点之后,其馀的492只股票几乎没有为标普作出贡献,可见市场并不健康。
这种对于权重股的失衡,其实也正正就是市场正在为上文所提到“必然”会到来的信贷紧缩所作出的定价结果。
市场目前继续对没有衰退的软著陆维持乐观的态度,并且对下一次暂停加息非常乐观。但假如细看最新数据,一年期通膨预期为4.5%,比华尔街普遍的预期为高,而长期通膨预期也达到3.2%,是2011年以来的高点(过去一直维持在3%以下)。
读者需要留意的是,通膨预期的上升很可能会导致高通膨非常顽固,也是我一直在本栏多次强调,市场不应该对暂停加息,甚至在踏入第三季开始降息抱有太乐观的期望。
因为当人们预期高通胀持续时,可能会因担心通膨而提前消费,间接推升需求;而这种需求增加使得物价上涨;因物价上涨,所以薪资要求也同时提高,造成服务类通膨也同步走高,这种螺旋式的恶性通膨便不知不觉当中自我实现,并且一旦形成便难以停止;这也是70年代需要非常激进的加息并且不惜引发大规模经济衰退才能最终压制通膨。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无论是否加息,美联储姿态也必须保持强硬,本质是用来压低民众对通膨的“预期”;否则螺旋式恶性通膨便会自我实现。
这也是美联储考虑是否加息时的重要考虑之一。这也是美联储官员无论经济数据好坏,都一定偏向鹰派的原因。
其实,在过去的500年当中,每当实质利率低于2%就会经历泡沫,而我们在多轮的量化宽松QE下,其实已经在泡沫当中超过十年了。而这种泡沫的破裂其实已经在加息的过程中,在各个环节里面渐渐地被引爆。
在美国的区域性银行危机当中,大家可能只听到新闻媒体报道的原因,是银行管理层对于银行所持有的资产与负债久期(Duration)管理不善,却没有人“敢”提到背后所牵连的,是美国有43%的商业地产相关贷款,都主要是这些地区性银行所发放的。
而在疫情后,大部分人的生活都起了巨大的变化,不单疫情当中选择居家办公,疫情后很多企业也因为想要大幅削减成本而减少租用写字楼空间。多项预测显示,未来商业地产的空置率将会比2008年为高,这才是更底层,灾难级别更大的“商业地产贷款”未爆雷。
读者可以翻查我在3年前的接近同一周,在本栏2020年5月19日,以“商业地产偿付能力危机”为题的一文内写到,估计未来几年内会有高达15%的商业地产贷款可能会违约,相关的贷款证券的价值已在崩溃的边缘。我在本栏的过去几个月内不断的提到各种风险,是要提醒读者们,相对于目前每个人都谈论的美国债务上限的违约事件,我其实一点都不担心。因为任何所谓灾难级别的黑天鹅,都一定不是那些提前被广泛讨论的事件。相反,“十个危机,九个地产”,往往最让人感觉安全的东西,才是杀伤力最大的事件。
我本人二十多年前在澳洲时是投行的信贷分析员,我还记得早在2006年已经发出灾难级别的预警报告,详细引用数据预测次贷证券的潜在问题,却最终得不到任何大型资金的关注与买账,直到2008年爆破的时候却是让所有人措手不及。二十年多后的今天,在3年前已经看到的危机苗头,不知道是否会演变成下一场金融风暴呢?
个人观点是有可能规模并不会像2008年都那样萧条,因商业地产的爆雷,所影响的并不至于牵连到普遍范围的民生层面。但要留意,虽然潜在的信贷紧缩可以被美联储降息解决,但如果通膨无法有效控制,美联储便会逼不得已的把利率维持在更高于更久(Higher for Longer)。换句话说,将来的货币政策哪怕再放松,也不可能回到接近零利率,而宽松的货币政策传导效果也因通膨难以消退而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