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演变的教学转型,说是大时代的新常态,往往还建立在“回到过去”的基础。不但这样,个别奇葩校长乃至一再试图通过网上复制实体学校,指示学生身著校服参加集会的咄咄怪闻。
事实上,网课的课程设计,不该是一如既往。旧有的部分科目,其实不再需要。相反的是,网络的设置、网线的连接、软件的应用、下载的技术和提交的流程,才是关键第一课。
但是,这些微不足道的琐碎,问题不大;网课的根本困难所在,攸关的是如何成就和评估教学的作业和效益。虚拟的老师是否遵照课标上课,远程的学生可曾专心听讲,诸如这些,显然需要重新研究。
不管怎样,教学方式,如今不再独沽一味,而是多元的混合。传统的课本,不过是其中的教材。补充的练习,也不限于纸本的习题。各家的优管视频,也都是学习的管道。
动手的课业,怎样穿越线上开展,确实是目前面临的一大桎梏。音乐的练习,或许可以借助模拟乐器。实验的教程,如今也有不少网页和程序提供。有了VR的助力,两端和机器人的互动,甚至变得栩栩如生。
不仅如此,学生之间的协作,不论是学术的报告,或是课外的活动,既然彼此不能面对面,唯有透过诸如谷歌、百度的云端之道协作,一起完成,从中体验群体的生活。
剩下的环节,自然是测试之道。那些纯为测验记忆的篇章,相信今后不再是核心;尽管低年级的考试仍然需要评审,学生足以掌握基本的词汇、知识和常识。不仅内容,考试的时间,恐怕不能局限单一日期,或是累积一定上课天数即可报名了。
尽管如此,马来西亚的网课所面对的,是网线的藕断丝连。当全球迈向5G,我们才要准备终结3G。结果,不仅身在穷乡僻壤的山旮旯,不少学生还得仰赖网树衔接网页;城市的社区,也有类似的沉痾宿疾。
对B40的清贫家庭而言,电脑、平板及手机都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因此急需政策补贴,才能全面落实普及教育的理想。可惜,磨蹭两年,此事仍然拉扯,连累新常态的教育改变,也就可想而知。难怪时至今日,新常态教学,仍然想要回到从前。
(本文为2021年华教节特辑系列文章,由林连玉基金组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