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独立日格外不平静,我国刚庆祝独立62周年,也将迎来大马成立56周年之际,族群纠纷与不和谐逐渐升温。从反ICERD至爪夷文书法课、印度伊斯兰传教士扎基尔极端言论到“优先购买穆斯林产品”运动、单元教育与多元教育论争议不断等,可见从网络到民间基本都吵成了一团,各执其见、固执成理,政客们自然笑嘻嘻,社会越趋分裂,他们的选票就越保障。
509改朝换代的喜悦后,急躁不安的人们感到的是从高处摔下低谷的现实,希盟执政一年有馀的结果,是同床异梦的先兆逐渐明朗。即便首相马哈迪,甚至是希盟各党落力将各式矛盾政策和议题拉至平衡点,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和冲突,但往往顺得哥来便失嫂意,左右都为难。
以往在国阵旗下,巫统在马来穆斯林族群是一套,其馀友党在各自族群范围内是一套,乃司空见惯之事,也为人所诟病,认为是族群分裂和对立的主因。
社会契约彻底改变
当然,希盟无谓又将族群矛盾抛回国阵、逃避现实,现实即如此,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便说过:“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保持一块洁白无疵的净土”,若换了政府或真以为能瞬间改变一切,那无异于空想和不现实,那些高喊换政府的政客,也未必信以为真能干出什么大事。然泰戈尔名言还有下一段,即“要是想认真完成一项必要的事业,为人既要灵活,又要有一副铁石心肠”,这就大有学问了,如何拿捏得准,全赖希盟政府的智慧。
巫伊从“大局”出发到结盟,能翻炒和制造的议题大多已成型,无非是重炒巫统和伊党斗争时期的冷饭,便是当下所面临的各种困境。我国各族群间长期以来的互不信任和排斥感,乃至成见和偏见,酝酿成今时今日的引爆点,昔日政府一般把问题都扫入地毯里了事,明天的事隔日再论,问题便犹如滚雪球,越滚越大。
换了政府就显得不同了,人们之所以换政府是为了解决问题,尤其是少数族群多年所面对的压力与不满。惟少数族群却也忘了,没有多数族群选票,政府也换不成;更确切的说,多数族群如马来穆斯林,与之相对是保守的、是不确定性地投给希盟,也就为何他们的反扑最大,只因他们是占据优势的主体民族,非但不妥协,而且愈演愈烈。
尤其是土著优先权和国家语言文化政策,一碰触即是禁忌,哪怕是少数族群的忧患和顾虑,都不被视为必要,因为少数族群必须“认同”和“认命”。
我国是多元国家,独立也凭各族群的努力争取,这是事实,却未必是恒指不变的真理,不妨看看我国的族群和社会结构在经历60馀年的变化,已将建国初期所初略制订的“社会契约”彻底改变,游戏规则早已变动了无数次。
一昧天真地以为换政府就能解决问题的旧思维,放在一年后的今天确实也得重新检讨和反省了,无人怀疑换政府的迫切和正当,惟选民的思维真的能跟得上改变的步伐吗?政党和政客之间相互归咎是敌党玩弄和炒作的把戏,真的是如此吗?我国的问题回过头来真的只有政党政治和选票才能解决吗?可见是大错特错。
国阵和希盟,如今看来谁都一样,都想争取更多选票要验明代表性,却似乎快把国家拖入无底深渊,经济毫无起色、政治一塌糊涂、社会严重撕裂,这是国人愿意看到的前景吗?重读《国家原则》,那是我国自族群冲突复苏后所整合出的一套理念,提倡民主生活、科学与进步、公平社会等,若能正视、执行和贯彻之,就不仅仅是周会上宣誓的样板尔尔,犹如我国每年重蹈的国庆样板实在太多,奈何毫无作为。